“此外。”

“殿下吩咐亮的事,臣已经办好,据信差来信,大抵三日后,赵云將军便会到达永安。”

“赵云將军性情儒雅,有他坐镇荆州,最为合適不过。”

刘禪頷首。

如今大汉能独当一面的將领的確不多。

魏延不能动,便只有赵云。

诸葛亮又道:“殿下,如今大胜凯旋,莫要忘了李严將军的功劳,虽只是疑兵之策,但李严將军终是付出了名声。”

“眼下朝廷既已决定在黔中新设一都督。”

“那江州的重要性便降低了。”

“臣认为,当让李严將军继续留任为永安都督,而让陈到將军驻守江州,以便能隨时策应荆南。”

“此外,殿下招降的孙桓旧部,也需要派將领统御。”

“......”

诸葛亮一连说出了很多建议。

刘禪默默记在心上,也是点头应了下来。

不过在丁奉上,刘禪还是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丞相,孙桓的旧部,孤思索一番后,还是决定交给丁奉,此人颇为勇武,只是因出身较低,始终不受东吴將领重视,大汉如今需要吸纳新的人才。”

“丁奉可为一个好的例子。”

“至於其他如张立、钱俞等人,则可分散到其他大军中,如今荆州的战事已经结束,朝廷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专注於恢復民生,以及屯田上。”

“北伐大业不容有失。”

“因而对將领的要求也会很高。”

“孤近来偶然知晓一件事,便是先皇入蜀后,曾委任官员,对军中將军阐述、教导军事军法,孤亦有这个想法。”

“不过除了军法,孤还想在军中扫盲。”

“尤其是扫將领之盲!”

“领兵之人,都是为大汉立下战功的人,之前是因为忙於战事,无暇放在学习上,但如今大汉將进入修整,理应將此事提上日程,带兵打仗的將领,除了要会打仗,还要有文化。”

“孤倒不期望都成为什么儒將。”

“只是希望大汉的將领,日后能为大汉发挥更多作用。”

诸葛亮目光微异。

他上下打量著刘禪,也是为刘禪的想法感到惊奇,自古以来,都是士人出將入相,而今刘禪却想反其道而行之,让大字不识的武將,来学习知识,寄希望让武將承担更多责任。

这个想法不可谓不大胆。

也未必不成。

只是东吴的孙权劝学吕蒙,尚且是三令五申,想劝动大汉这些目不识丁的武將,让他们老老实实的看书识字,只怕耗费的时间会更多。

诸葛亮一时有些拿捏不定。

但在思考了一会后,还是点头觉得可行。

若是军中將领能识文断字,不仅在执行军令上,会大幅提升效率,还能参与一定的政事处理,可谓一才两用。

对大汉同样大有裨益。

诸葛亮拱手道:“臣以为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