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虽心中悲慟父皇病逝,但又岂敢违抗父皇之令,冒天下之大不韙,不顾数万將士的性命,去做这图一时之快的事?”

“再则。”

“父皇病重之时,军中早已传遍,若是父皇病逝的消息传出,军心定然动盪,人心煌煌,而江陵城高墙厚,一时恐难以攻略,久攻不下,士气又岂会不出问题?”

“大汉经不起这样的损耗了。”

“诸位大臣都是父皇看重的,也都是大汉日后的中兴之臣,在这般动盪之时,任何一人的损失,都是大汉不能承受的。”

“孤不敢背父皇之令。”

“也恳请诸位大臣,莫要再提兴兵之事。”

“討伐孙吴之事,暂且搁置,待日后大汉兴盛,孤定亲自领兵,一雪大汉这两年的耻辱。”

刘禪深吸口气,几乎是不停口的,將这番说辞说了出来,其实他想说的更多,只是话到嘴边,又感觉有些话不合適,最终只能囫圇的將一些观点重复了一下。

殿下官员对视一眼,却是没有开口反对。

这让刘禪一愣,跟他预想的竟完全不一样,隨即转念一想,也明白是为什么了,殿內这些將领跟大臣,都是跟著刘备出生入死、久经沙场的人,他们比自己更清楚眼下军中士气。

也早就清楚当下不宜再战。

只是这个话,他们谁都不能第一个说出来。

一来,刘备病逝,他们作为臣子,又岂能不同仇敌愾,不为刘备报仇雪恨?何况刘备对他们不少是有知遇之恩的,身为臣子不为君主报仇,是为不义。

二来,身为臣子,岂能替自己来做决定?

这是不忠不臣!

要知道,蜀汉可是十分注重礼法的,对名声更是十分在意,他们身为刘备的官员,又岂敢去冒这个大不韙?

作为臣子,只能请命死战,唯有自己,刘备的继承者,才能决定退兵与否,这是臣子的忠义,想清楚了这点,刘禪也有些哭笑不得,古代的礼法的確是严格。

他已明白了自己的作用,

以皇太子的身份,承担下这次退兵的影响,而有了同意退兵的前提,才能正式商议具体的退兵事宜。

他就是来担这个责任的。

官员都是聪明人,倒是显得自己,有些自作多情了。

想通了这些,刘禪放鬆不少,他主动当起这个话事人道:“父皇临终前,只告诉了退兵,却並未告诉该如何退,小子年幼,不通军事,只能烦请丞相及诸位大臣相商。”

“好及早定下退兵事宜。”

见刘禪这么快反应过来,眾大臣还有些吃惊,但也不由心头一松,眼下大军已无心再战,城中虽有意封锁了陛下病逝的消息,但这个消息藏不了多久。

孙吴奸诈,若是知晓陛下病逝,定会引兵来攻,汉军士气低落之下,一时不备,恐会遭不测。

这是他们都不愿见到的。

诸葛亮道:“殿下宽厚爱人,身负悲慟,却依旧能秉承孝道,臣深感敬佩,既然陛下临终前有所嘱託,我等臣子又岂敢违陛下之意?”

“对於退兵,诸位大臣有何见解?”

刘禪目光一动,知道这次议会的重头戏来了,他前面洋洋洒洒也就定个调,不过虽只是个看客,但也好奇底下的將军、大臣会如何商议这次的退兵之事。

隨即,他心念一动,想到了自己跟诸葛亮提过『议和』,也很快就反应过来,原来丞相前面认可的不是自己说『退兵』,而是自己说的『议和』。

自己前面会错意了。

丞相一直焦虑的也是『议和』!

想到这,刘禪心中不由五味杂陈,感觉自己像个新兵蛋子,根本就跟不上这些人的思路,自己距离成为真正的刘禪还有段不小的距离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