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与风一起离开

步入一月,刘培文终於回到档案室上班了,不过此时单位也已经改了名字,

叫做燕京大学档案馆了,不过办公室没变,还是那个小院。

“培文啊,来,我给你介绍介绍。”周庭叫过角落里的两个新人,为刘培文介绍道。

“这个瘦高条小伙子叫赵叶,咱们学校图书馆专业的。”

刘培文望过去,只感觉赵叶比自己得瘦一圈,却比自己还高半头,整个人苗得如同麻杆一样。

“这位是於佩佩,从后勤调过来的。之前好多同事都见过。”

刘培文笑著冲她点了点头,之前过年发东西的时候,有见过几面。

“还是人家小赵厉害啊,刚进来就是正式工作!”黄成民个子不高,把胳膊使劲往上伸了伸才拍到赵叶的肩膀。

“废话!”周庭批道,“咱们整一屋子有大学生吗?人家到咱们这儿那都是委屈了!”

这年头大学生的宝贵程度不必多说。像赵叶这样毕了业愿意留在学校的,不少都能如愿。

望著新加入的两位同事,刘培文笑吟吟地跟他们聊了几句,依旧是回到自己的工位上,整理分过来的资料。

有了新人加入,最大的好处就是他终於不是新人了,周庭交给他的工作里,

抄写的越来越少,更多都是有点技术含量的活儿。

“培文,门口那个摩托,你的吧?”黄成民忙著手里的活,忽然凑过头来。

“咋样,好看不!”

“太好看了!”潘丽丽凑过头来,“不过我说的是《1942》!”

“我跟你讲,”她凑过头来,神经兮兮,“我从来没有看到我爸因为看书哭过,这可是第一回!”

“別说了別说了,”黄成民心有余悸。

“我都不敢跟別人討论里面的剧情,想起好多小说里的人就那么屈地死了—.我心里难受!”

“我最难受的就是於栓柱和老马那一段,栓柱对著刀尖上是馒头求死,老马对著刀尖上的鱼肉苟且偷生,当时我就哭了,这命啊,走哪条道都那么苦——."

刘培文听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诉苦”,忽然魂游天外。

她看到这个小说,会怎么评价呢?

“《先锋文学的开山之作:动人心魄的民族史诗—一我评1942》?”

刘培文捧著手里的燕京日报,咋舌不已。

此刻他正在燕京文学的编辑部里,守著张德寧读新出的报纸。

“这个李拓啊,现在真是专心搞文学评论了!今年就没送过稿子!我找他组稿都两回了!”张德寧在一旁愤愤不平。

“可评论倒是写的蛮好嘛。”周燕茹在一旁笑眯眯地说今天刘培文是过来领《甜蜜蜜》的稿费。

如今已经是1983年的一月,燕京文学的开年第一期也快要发行了。

借著如今《1942》全民阅读的热潮,燕京文学开篇就是刘培文作品,自然对於开年第一期的销量也抱有不小的期待。

起印量就是50万册,展示出了充分的信心。

这才多久的功夫,眼前这个俊朗青年已经从一个差点把严肃文学写成通俗小说的改稿新手,一步步成为文学刊物的销量保障了。

周燕茹想及此处,一阵晞嘘。

不过她旋即又高兴起来。

“说起来,培文你得准备准备去领奖的事儿了!”周燕茹说道,“全国中篇小说奖,这次你至少能有一篇获奖。”

1981年-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即將颁奖了,燕京文学这次送选的篇目里就有刘培文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和《步履不停》,此外就是邓有梅的《那五》等等共五篇小说。

此时距离颁奖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评选已经进入最后的编审评议阶段了。

“可能性高吗?”刘培文好奇地问道。

从来没有参与过文学作品评奖的他,可以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以你作品的呼声,拿奖是肯定的。”周燕茹点点头,“不过我们这回一次选送了你两篇作品,不知道会选中哪一篇。”

“说不准两篇都获奖呢?”张德寧畅想道。

前几次的短篇、中篇小说评选,燕京文学基本都是陪太子读书的角色,奖项占比的大头依然是人民文学和收穫。

这次燕京文学推选的几篇作品里,周燕茹觉得刘培文和邓有梅的作品都是板上钉钉。

这次的中篇小说推选竞爭不可谓不激烈,像李存宝的《高山下的环》、陆遥的《人生》这样引发全民关注的作品都在其中。

更有王濛、諶荣、姜子龙、张一公、丛维希、邓有梅等一眾名家作品,还有像刘培文、王安议这样在文坛崭露头角的新人作家,可以说都是一时之选。

所以即便这一届不再像第一届那样分设一等奖二等奖,获奖作品的数量也扩展到了二十部之多,竞爭却比上一次还要激烈得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