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成功解决(6000字)

“光明哥,王科长这关算是暂时过了?“

余安见人离开了,迫不及待地问。

“算是开了道缝。”陈光明深吸一口气,“但最难啃的骨头还在后面,计委立项是源头,环保是新要求,城建那边,看昨天那马科长的脸色,怕也不容易,分头行动吧。“

他迅速部署。

自己和余安带上最齐全的浙南產业证明、三沙镇土地转让协议、首付款证明、霞浦供销总站规划草图、以及一份简要的项目可行性报告,目標是拿到《项目建议书》或《初步设计》的受理回执,这是立项的关键一步。

陈光明深知,在这个年代,计委掌握著项自生杀大权,必须亲自上阵。

李阿土熟悉本地情况,周建国是工程好手。

带上土地协议、规划草图、旧房舍修缮方案(临时赶製,重点强调利用现有建筑、减少新建),目標是拿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的申请表格,並儘可能了解清楚办理流程和所需补充材料。

陈光明特別叮嘱周建国,以请教修缮技术规范的名义,多和具体办事员交流,摸清门道和可能的“难点”。

同时,陈光明交给李阿土一个特殊任务。

利用他跑船贩海货时在霞浦积累的人脉,暗中打听那个马科长的背景喜好,以及他那个在“镇办小厂”工作的儿子的具体情况。

然后让休息好的林正去县环保办諮询,了解在滩涂废弃盐场旧址建仓储转运点需要什么样的环保意见,需要提交什么材料,是否有现场勘察要求。

这一步主要是摸清门槛,为后续正式申请做准备。

工地也要严格按照王科长的要求执行。

组织人手將废弃盐工宿舍和旧仓库可用的樑柱木料挑选出来,按周建国的指导进行初步的榫卯加工,同时彻底清理场地,用石子压实清理出的空地,营造一种“认真停工、积极准备”的景象。

同时,密切注意是否有“群眾”再次举报或上面突然来检查。

陈光明和余安再次来到计划委员会那座灰扑扑的三层办公楼。

基建计划科的办公室门开著,还是昨天那个戴眼镜的马科长和年轻办事员。

“马科长,您好,打扰了。”陈光明脸上堆起热情的笑容,再次递上大前门香菸。

马科长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烟,没接,只是用鼻子嗯了一声,算是回应,眼睛依旧盯著桌上的文件,头也没抬。

旁边的年轻办事员更是眼皮都没抬一下。

陈光明毫不在意,將厚厚一摞材料轻轻放在马科长桌角:“马科长,关於我们在三沙湾那个废弃盐场建海產供销转运点的事,昨天来諮询过,今天我们把项目的详细材料,还有我们企业在浙南的一些基本情况证明都带来了,想正式申请立项,您看——“

马科长拿起土地协议翻了翻,又看了看陈光明递过来的光明製衣厂的执照复印件,脸色稍霽,

但依旧没什么表情:“嗯,材料先放这,我们要研究研究。“

“立项不是小事,要看是否符合县里的发展规划,资源占用是否合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评估。你们先填个《项目申报表》吧。“

他示意年轻办事员拿了一份表格给陈光明。

陈光明知道,这“研究研究”可能就是十天半个月甚至更久,王科长给的三天期限根本等不起。

“马科长,”陈光明態度更加诚恳,“您看,我们项目急著落地,主要是想趁著海產旺季把收购点建起来,时间確实很紧,我们保证所有材料都真实有效,资金来源也绝对没问题,后续资金隨时能到位。“

“您看能不能先给我们一个受理的回执?也好向其他部门证明我们在积极推进?”这是他的核心目標。

马科长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態度冷淡,油盐不进,“年轻人,办事要讲程序,没有初步审查,哪来的受理回执?填好表,备齐材料,等通知吧。“

陈光明和余安对视一眼,知道硬闯不行。

陈光明又寒暄了几句,表示会儘快填好表送来,便和余安退了出来。

“光明哥,这——摆明了是拖啊!”余安在走廊里急道。

“意料之中。”陈光明眼神沉静,“关键可能在他那个儿子身上,等李阿土和周建国那边的消息,还有林正打听环保的情况,走,先去把表格填了,该准备的佐证材料准备好。“

与此同时,城建局那边,李阿土和周建国的进展也不顺利。

他们找到了负责规划许可和施工许可的具体科室。

办事人员看著他们递上的土地协议和那份简陋的规划草图,眉头皱成了川字:

“这图纸太粗糙了,比例尺呢?坐標呢?建筑结构图呢?消防通道呢?排水怎么解决?滩涂地质要不要做勘测?你们这属干新建项目还是改扩建?如果是修缮旧房舍,那旧房舍的產权证明、结构安全鑑定报告呢?什么都没有,怎么批?“

一连串的专业问题砸过来,让李阿土这个跑船的汉子有点懵。

周建国到底是匠人出身,懂点门道,赶紧上前解释,“同志,是这样,我们主要是利用原来废弃的盐工宿舍和仓库进行加固修缮,先解决个落脚和仓储问题。“

“新建筑暂时只规划了一个小的门市部,还没动工呢,这是旧房子的情况——”他拿出几张余安他们去霞浦踩点时画的简单房屋结构草图,以及强调修缮为主的说明。

办事员翻了翻,脸色依然不好看:“修缮也得规范得有详细的修缮方案和施工图,找有资质的单位设计盖章,还有,你们这块地在三沙湾,靠海,是滩涂,环保那边意见拿了没?计委立项了没?前置条件不齐,我们这里没法受理。“

又是前置条件!

计委和环保像两座大山拦在前面。

李阿土和周建国磨了半天嘴皮子,也只拿到了两份空白的申请表和一份长长的材料清单,上面罗列著需要提交的十几项证明和报告,每一项看起来都费时费力。

两人垂头丧气地回到临时集合点,离城建局不远的一个小麵馆。

陈光明和余安也刚填完计委的表格回来,脸色同样凝重。

林正也回来了,环保那边要求先提交项目详细说明、环境影响初步分析,他们可能会派人去现场看看滩涂情况,但也明確表示,计委立项是前提。

四路人马的信息匯总,压力陡增。

王科长给的三天缓衝期眼看过去了一天半,核心的计委立项连门都没真正敲开,环保、城建都卡在计委这个环节。

“光明哥,这马科长软硬不吃,怎么办?”余安有些焦躁。

陈光明手指无意识地敲著油腻的桌面,目光深沉。

他想起王科长提到马科长时那微妙的停顿,以及李阿土昨晚悄悄告诉他的一条信息,马科长的儿子马小斌,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托关係进了三沙镇上一家生產渔网具的镇办小厂当工人,但小伙子心气高,嫌厂子没前途,工作也不用心,整天想著调回县城或者找个有技术含量的活,为此马科长没少操心。

一个念头在陈光明脑海中逐渐清晰。

他看向李阿土:“阿土哥,你確定马科长的儿子叫马小斌,在三沙镇渔网厂,想调工作?“

“確定!”李阿土拍著胸脯,“我一个跑船的老表,他堂妹就在那厂里当会计,消息绝对可靠,那小子眼高手低,在厂里人缘也不咋地。“

陈光明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一个计划迅速成形。

他需要兵行险著,但必须做得极其自然、不著痕跡。

“胡叔。”陈光明看向身边的胡明远。

这是胡青山让过来帮忙的,以后霞浦这边的供销总站建起来,水运这一块就是胡明远负责。

“我记得你以前在船厂干过,跟机械维修打过交道?无线电啥的懂点不?“

胡明远愣了一下,点点头:“懂点皮毛,船上、厂里机器维修都沾过手,无线电——修个收音机、扩音器啥的还行,太复杂的够呛。“

“够了!”陈光明一拍桌子,“余安,你立刻骑自行车回工地,找周大山,让他把咱们带来的那个备用的、有点接触不良的半导体收音机找出来,林正,你去供销社买两包最好的烟,再买点像样的糕点,胡叔,你跟我去趟三沙镇!“

当天下午,三沙镇那家略显破败的渔网具厂门口。

陈光明和胡明远穿著乾净的工装,看起来就像两个普通的技术工人。

胡明远手里拿著一个用布包著的半导体收音机。

李阿土的那个老表已经提前跟厂里他堂妹打了招呼。

会计是个三十多岁的妇女,知道陈光明他们是浙南来的大老板,又听说能帮她同事马小斌解决点小麻烦,便很热情地悄悄把马小斌叫了出来。

马小斌二十出头,穿著沾了油污的工装,脸上带著明显的不耐烦和鬱郁不得志。

看到陈光明和胡明远两个陌生人,更是眉头紧锁:“你们谁啊?找我干嘛?”

陈明笑容和煦:“小马同志是吧?你好你好,我们是浙南光明厂的,来霞浦这边办事。“

“听说厂里设备有点小问题?我们这位胡师傅,以前在浙南大船厂干过机修,手艺不错,路过——

这儿,顺便看看能不能帮上点小忙。”他刻意淡化了自己的老板身份,突出胡明远的技术背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