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意外的举报查处(6000字)

霞浦县三沙镇,镇企办。

办公室简陋而陈旧,瀰漫著一股陈年文件和海风咸湿混合的气味。

企办主任赵德海是个五十岁上下、皮肤黝黑、带著浓重闽东口音的精瘦男人。

他打量著眼前这个操著浙南口音、气度沉稳的年轻人,和他身边那个看起来老实巴交、却对本地情况门儿清的李阿土。

“陈老板?你要买盐场那块地?”赵德海语气带著毫不掩饰的怀疑。

那块烂地在他手里捂了太久,早已成了烫手山芋。

“是,赵主任。”陈光明面带微笑,“我们光明厂在浙南做皮鞋、衣服,规模不小,这次来闽省考察市场,看中了霞浦的地理位置和海產资源。“

“那块盐场旧址,靠海近路,地方够大,我们想买下来,建一个集收购海產、仓储转运、批发零售於一体的供销点,也算是为霞浦的海產外销、商品流通做点贡献。”

赵德海哦了一声,慢悠悠地端起搪瓷缸子喝了口茶:“陈老板有眼光啊,不过,那块地可不便宜。”

“前两年县里统一定过价,一万块,少一分都不。”他刻意强调了县里定价,把责任推了上去,眼睛却紧盯著陈光明的反应。

陈光明脸上的笑容不变,心中却冷笑。

什么县里定价,分明是镇里想甩包袱又怕担贱卖集体资產。

他示意李阿土把带来的一个布袋放到桌上。

“赵主任,一万块,不是小数目。”陈光明打开布袋,露出里面码放整齐的十元大钞,足有两千块,“这里是两千块,算是定金,也是我们的诚意,剩下的八千,一个月內,分两次付清,我们可以立字据,按手印,如果我们违约,这两千块定金,就归镇集体所有!”

厚厚一沓钞票的视觉衝击力是巨大的。

赵德海的眼神瞬间黏在了钱上,喉结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

废弃十年的荒地,真金白银的两千块定金!

这诱惑太大了。

他强自镇定,放下茶缸:“陈老板快人快语。不过,这一个月內付清八千,口说无凭啊,且,你们外地人来做这么大生意,镇上—总得考察考察你们的实力。”

陈光明早有准备,从隨身挎包里拿出几份文件:“赵主任请看,这是我们在福鼎县光明直销店的工商登记和近期纳税证明,流水还算过得去。”

“这是我们与福鼎县供销社林长海主任签订的合作协议复印件。”他翻出一份盖著瑞安县工商局红印的证明材料,“这是我们浙南瑞安县光明皮鞋厂和塑编合作社的资质证明,我们是有根有底的正经厂子,在龙港农民城,我们也建了供销总站和码头,赵主任若不信,可以托人去打听打听龙港光明供销总站。”

文件上的大红印章和清晰的资產数字,比单纯的口头保证有力百倍。

赵德海仔细翻看著,尤其是那份瑞安厂的资產担保函,让他心里踏实了不少。

看来这年轻人,是真有实力。

“嗯,陈老板倒是准备充分。”赵德海的態度明显缓和了许多,“这样吧,兹事体大,我也不能一个人拍板,明天我召集镇里几个委员开个会,研究一下,你们先住下,等我消息?”

“应该的,麻烦赵主任了。”陈光明知道候差不多了,见好就收。

他示意李阿土將布袋推向赵德海,“这点海產乾货,是我们厂里自己出的,一点心意,赵主任带回去给家里尝尝鲜。”

布袋下面,压著两条大前门香菸。

赵德海瞥了一眼,没推辞,脸上终於露出了点笑容:“陈老板太客气了行,那你们先回招待所,有消息我让人通知你们。”

走出镇企办,咸湿的海风扑面而来。

李阿土长长舒了口气:“陈老板,能成吗?我看那赵主任有点鬆口了。”

“七成把握。”陈光明望著远处隱约可见的海岸线,“剩下的三成,得靠钱说话。”

等待的日子格外久。

陈光明和李阿土在三沙镇那家唯一的小招待所里住了下来。

白天,陈光明带著李阿土去盐场旧址反覆勘察,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在心中规划著名仓库、晒场、码头延伸线、门市部的位置。

他甚至走到附近的渔村,和老渔民聊天,了解海產收穫的季节、品种、价格波动。

李阿土则发挥他人头熟的优势,继续在码头和镇上打探消息,尤其是关於那个企办赵主任的为人喜好。

三天后的下午,镇企办的通知终於来了。

陈光明带著余安、李阿土,拎著特意从福鼎带来的几盒浙南点心和两条好烟,再次走进赵德海的办公室。

会议显然开过了。

赵德海的態度比上次热情不少,但言语间依旧带著官腔,“陈老板,我们镇里开会研究了你们光明厂有实力,有诚意,在龙港也有成功的经验,把盐场地卖给你们,发展经济,搞活流通,我们原则上同意。”

他话锋一转,“不过,价格嘛——县里当初定的是一万块,这个不好变,但是呢,考虑到你们是外地投资,一次性付清有困难,镇里可以特事特办,允许你们分两期支付。“

“今天先付六千,剩下的必须在一个月內付清,而且,土地只能用於你们申报的供销、仓储、加工用途,不能转作他用,更不能私自买卖。

“没问题,太感谢赵主任和镇政府的支持了!”陈光明心中一块巨石落地,脸上露出诚挚的笑容。

他立刻示意余安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六千块现金,同时拿出两份誉写工整的购地协议。

“赵主任,这是协议,您过目条款都按您说的,土地用途、付款方式、违约责任,都写清楚了,我们按手印!”

看著桌上厚厚的六沓钞票,赵德海的眼睛再次亮了起来。

他仔细看了看协议,確认无误,终於拿起桌上的公章,蘸了印泥,在协议和镇里的收款凭证上,重重地盖了下去。

一切尘埃落定。

=====

霞浦县三沙湾,废弃盐场旧址。

昔日白茫茫的盐田早已被荒草和低矮的灌木覆盖,几排破败的盐工宿舍和仓库在咸湿的海风中瑟缩。

几天后,这片荒凉的海滩却成了热火朝天的战场。

陈光明站在一处稍高的土坡上,海风吹拂著他敝开的工装外套。

眼前,是近百名挥汗如雨的温州同乡!

周大山带著他手下的老货郎们,李阿土引荐来的永嘉、平阳新老乡,还有闻讯从福鼎直销店抽调的林正、以及余安紧急从瑞安调来的几个泥瓦匠班底。

没有大型机械,工具简陋得可怜,锄头、铁锹、扁担、箩筐、粗麻绳、几把大锤和几根撬棍。

“兄弟们,加把劲,先把靠公路这片杂草灌木清乾净,地基平出来,仓库和门市部先盖起来!”周建国嘶哑著嗓子指挥著,他黝黑的脸上沾满泥灰,挥舞铁锹的动作虎虎生风。

他是实干派,龙港供销总站平地而起的经验让他做起来显得游刃有余。

“仓库墙基要挖深,这里靠海,地基不牢,颱风一来就完蛋!”李阿土带著几个做过泥水活的同乡,用石灰粉在地上画出清晰的基线,用最原始的水平尺测量著高低。

他跑船贩货的经歷让他对海边建筑的特性有朴素的认知。

“木头,这边需要粗木头,搭房梁!”工人们带著一帮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喊著號子,將拖拉机从福鼎运来的、从霞浦本地收购来的粗大原木,一根根抬到指定位置。

周大山则领著另一拨人,清理著那几排破败的盐工宿舍。

“这里墙还结实,屋顶掀了换新瓦,窗户修补一下,刷上白灰,就是现成的宿舍,省工省料!”他嗓门洪亮,带著货郎特有的精明算计,“后院那排矮房,收拾出来当伙房和工具间,咱们自己人,先有个落脚遮雨的地儿!”

陈光明没有站在高处指手画脚,在远处看著。

“带,老乡帮老乡!”

来自不同乡镇的温州人,为了同一个目標,在这片陌生的闽东海滩上努力著。

消息像长了翅膀,飞了回去。

福鼎直销店的后院,每晚都聚集著更多闻讯赶来的温州同乡,他们眼中充满了嚮往,纷纷打听霞浦那边还要不要人。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乐见其成。

霞浦供销总站刚露出雏形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迅速引起了暗流的涌动。

这天傍晚,陈光明刚从正在封顶的第一间大仓库工地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