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县长夫人的心思
陈春年急於搞辣酱,还有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原因,那就是罗小虎告诉他,滷味小吃摊的生意,开始疲软了。
前一个阶段,八个小吃摊,每天最少能给陈春年带来150块钱的纯利润。
最近一段日子,下降了不少,每天少赚二十几块钱。
罗小虎急得都上火了。
陈春年告诉他,等一等,他想办法解决。
於是,便有了老乾妈辣酱的横空出世—
几乎在一夜之间,陈春年家的“老乾妈辣酱”名声鹊起,席捲了整个红寧县城。
没办法。
太好吃了。
而且,最最要紧的是这玩意儿实在太便宜了,一勺3分钱,就可以让一个5分钱的大馒头成为比堪比肉夹饃的绝世美食。
油腻,鲜香,美味。
用陈肥肠的话说,就是下饭,在这样一个物资极度匱乏的年代,吃得起炒菜、肥肉片子、羊肉泡饃的人,其实很少很少。
绝大多数人啃馒头嚼乾粮的时候,能有一碗麵汤,一根葱,一个萝卜,
或者乾脆一颗蒜、一筷子小咸菜,那就算相当不错了。
相比之下。
一勺老乾妈辣酱,如果节省一点,蘸著吃俩大馒头都没问题,吃嘴里头,油汪汪的,香辣爽口,美不胜收啊。
所以,陈肥肠的辣酱一面市,很快就成为了红寧县城人每天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只可惜,陈肥肠说了,原材料不好弄,利润太低,產量跟不上,每天只卖8斤。
他的八个小吃摊上,平均下来,只有1斤。
陈春年坏的很,他规定了,一个食客,一次最多只能买5勺,约莫半两左右。
於是乎。
每天早上一开摊,便有不少人提前赶来,就为抢购那5勺老乾妈辣酱。
顺带著,被滷味小吃的香气儿薰染著,不少人难免会忍不住多掏几毛钱,买一份卤肥肠。
说穿了其实没啥。
不就是飢饿营销的小小变种,用辣酱吊住食客们的胃口,细水长流的引流罢了。
罗小虎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了。
因为,经过几个月的投喂,红寧人对陈记肥肠的热情开始变淡,他都快要愁死了,满嘴都是泡。
陈春年一出手,得,不但卤肥肠滯销的问题迎刃而解。
同时,八个小吃摊上,每天滷味小吃的销售量暴增二三成!
现如今,一天的纯利润,差不多接近200块钱了——·
时隔四个多月。
陈春年、姜红泥、陈雪晴三个哈怂,再一次来到县一中家属院,在梁县长家做客。
二斤老乾妈辣酱,两箱滷味小吃,两瓶黄桃罐头,一包点心,几斤果,一篮子杨裁缝亲手种的瓜果蔬菜。
礼物很普通,但甚是丰盛。
常老师很满意。
这位县长夫人笑眯了眼,一进门,就拉著陈雪晴、姜红泥二人的手嘘寒问暖,温婉客气,就像一位大姐姐。
尤其对陈雪晴,更是亲热的了不得。
“雪晴,在北平那边吃住还习惯吧?”
县长夫人拉著陈雪晴的手,轻轻抚摩著,眼晴笑成了月牙:“哎呀,到底还是要读书,到底还是要去北平那样的大地方,瞧瞧,咱家雪晴现在都出落得亭亭玉立啦。”
陈雪晴笑眯眯说道:“还行吧。”
“北平那边的气候还行,就是春天的柳絮太烦人,一颳风,漫天都是柳絮子。”
县长夫人隨口吟哦:“飞时如雪聚成,长是隨风不自由。便使化为萍去后,烟波无限更飘流。”
“宋诗不如唐诗鼎盛,宏大,但对於一些小景的描述,倒也极为贴切呢陈雪晴点头,同样吟诗一首:“飞去知何处,悠扬不暂停。迴风矜舞雪,依水结流萍。官路阴初合,春塘日向冥。攀条为汝惜,寧待望秋零。”
她同样卖弄一番:“清人的朝廷不行,让华夏文明停止、甚至倒退三百年,从此成了一个包衣奴才窝。”
“不过,清人诗词文章里,倒也有几句可圈可点之处,偶尔读几句,倒也別致。”
“此外,一些个文人軼事也很好玩,就比如头皮痒,水太凉———"
听著两个小妇人卖弄学问,针锋相对,听著嘰嘰喳喳有点红楼大观园的味道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