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7章 何去何从
“楚王殿下,这土豆从南美洲带回来之后,我记得你们楚王府总共种了超过两万亩土豆地吧?这要是每亩地都有一千多斤的产量,那可就是相当于两三千万斤的土豆了。
哪怕是楚王府的护卫、奴仆人数再多,胃口再好,也吃不下这么多土豆吧?并且,这么高产的土豆还没有普及开来,作为种子都有点来不及,直接吃掉的话似乎有点可惜了。
不过我也不占你便宜,就按照上等稻谷的价格,从你楚王府购买一百万斤的土豆,怎么样?”
舞台上,当众人还沉浸在土豆亩产超过千斤的消息的时候,高士廉突然冒出这么一段话,一下就把大家的注意力给转移了。
“高尚书说的也挺有道理的,楚王殿下要是不介意的话,我们户部愿意收购所有的土豆,然后发放给各个州府当做是种子来种植,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土豆的作用。”
唐俭也是老奸巨猾了。
你高士廉想要一百万斤,那我直接把所有的土豆都包圆了,你们想要的话,以后都要找户部。
“土豆到了户部的话,到底要怎么分配也是一个大问题。并且我们虽然知道土豆的产量非常高,但是其他州府的百姓们只是依靠报纸上的报道和本地官员的宣传,要让他们真的把自己的上好田地改种土豆,估计还是有很大困难的。
程咬金这个时候自然也要站出来力挺自己女婿了。
本~内容:正/确的'版}本`在+69书>吧}读-
因为这个方案,在场的众人都会是受益者。
这个时候,除非他们亲眼见证周边有人种植土豆,收获很丰盛,这样才会真正的改变主意。
这种对个人和朝廷都有好处的事情,他这个尚书左仆射没有理由不支持啊。
房玄龄这个时候,自然是支持李宽的。
李治看到文武官员又要来一场现场pk的意思,赶紧插了一句话。
李治这话,算是给了李世民最后一击,他立马就同意了。
长孙无忌问了一个大家都很关系的问题。
归根结底就是没有亲眼见证的情况下,谁都不愿意尝试种植新的农作物。
这就是作为帝王的视觉去考虑问题了。
“玄龄说的有道理,楚王殿下的这个提议着实可行。一旦镇北道出现几座跟朔州一样繁华的州城,那么镇北道就算是彻底的发展起来了,大唐的北疆将变得稳如泰山。”
这么多的土豆地到了秋收的时候,可以收获的土豆重量可就彻底的爆发了,到时候大唐可就不缺少土豆种子了,可以考虑由朝廷出面推广。”
还是因为没有人知道地瓜的产量这么高?其实都不是。
“父皇,儿臣记得之前二哥说过土豆推广种植的考虑,不如让二哥重新说一说他的打算?”
萧瑀也是站出来支持李宽的观点。
土豆怎么推广都好,李世民不是那么的在乎。
但是,其实跟朝廷当时给勋贵们封赏了大量的土地在朔州北部的草原也是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的。
一家圈上十万亩的,就跟一座小镇子一样了。
但是出售给不差钱的勋贵们,那就不同了。
只要把这些土豆都种下去就行了。
但是其他州府的百姓不同啊。
所以李宽对于镇北道的发展,绝对是不遗余力的支持。
当然,很多人可能立马就会想到给去镇北道的农夫分配荒地,免除一定年限的赋税之类的在其他地方已经推广了的措施,这个自然是需要的,并且也已经在这么做了,可是效果还是不佳。
再说了,要是土豆的价格低了,也会影响大家对土豆种植推广的信心啊。
再加上那个年代信息传播速度的滞后,以及朝廷没有充分的重视,地瓜的推广种植就变得很慢了。
“一斤土豆换五斤粟米吧,前提是这土豆都要在镇北道种植!陛下,微臣觉得朝廷可以在镇北道给朝中勋贵封赏一批土地,用来抵扣发放的俸禄之类的东西,这样也算是减少了大家千万镇北道发展的压力。”
众所周知,镇北道如今已经正式成立了,但是辖区内的人口数量却还是非常的稀少,跟成立之前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镇北道地广人稀,并且也不缺少河流,只是大家觉得关中的生活已经很不错,没有必要背井离乡的去镇北道发展。
你说是因为地瓜的产量不够高吗?
李宽说到这里的时候,众人其实就已经大概明白了他的想法了。
“楚王殿下打算以什么价格出售这些土豆?还是唐尚书说的以上等稻谷的价格出售吗?”
新农作物推广的时候,这种障碍,一般人还真是看不到。
“没错,还是敬德明事理,你们这些文官还不如我们这些武夫呢,看到一丁点利益就往上扑,当初出海寻找高产粮食作物的时候,怎么没有见你们这么积极?这事,宽儿自己拿主意就行,你们就不要瞎掺和了。”
反正以尉迟家跟楚王府的关系,尉迟恭不用担心自家到时候一点土豆种子都搞不到。
朔州能够发展起来,跟有非常大的关系。
“虽然土豆最适合的生长环境是什么,还没有最终的结论。但是从观狮山书院农学院之前的研究来看,相对寒冷的区域种植土豆,其实比天气热的地方长势更好,所以这个土豆,来年肯定是会重点放在长安城以北的地区种植。
“无忌这话说的有道理,由朝中勋贵们来负责贞观十九年的土豆种植,其实是对土豆推广最有利的。按照如今的产量推算,明年的种植面积就可以达到至少五十万亩,甚至一百万亩也不是不可能。
一旁的尉迟恭撇撇嘴,把主动权推回到了李宽身上。
再加上种植有利可图,勋贵们去朔州发展的意愿一下子就强烈了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