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出征,牛进达对水泥道路的作用,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

到时候辽东道有辽东生产建设兵团,又有预备役部队,到时候只要在乌骨城、国内城、新城和辽东城等关键几个军事重地驻扎少量的兵马,就能稳住辽东的局面。

“没错!单靠屯田自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屯田只是其中的一个方法。并且,我说的这个生产建设兵团,做的事情跟前朝的屯田有所不同,具体的差异,后续我会单独给陛上一个奏折,今天就先说一下屯田之外的安排。”

“你的意思是让高句丽人自己对立起来?我们大唐站在一边来维持这平衡?”

所以长孙无忌首先就站出来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道:“《汉书·西域传下·渠犁》有云:自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楚王殿下,这屯田之法,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法子;要解决辽东的安全问题,单靠屯田是很困难的吧?”

“朝廷后续肯定会鼓励关中和河东道、河北道的百姓往辽东移民,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短时间内,辽东的高句丽人的数量,肯定是大大的多余唐人的。在这种背景下,微臣有几个方法来解决安全问题。”

李宽这话刚出口,李世民就不爽的瞪了他一眼,吓得他赶紧接着说下去。

这些天,他还在头疼要怎么安排将士们的奖励物资、钱财呢。

“大唐日报在辽东城有安排写手吗?”

不同等级的人员,在辽东享受的权利是不一样的。一等的可以在辽东境内随意流动,缴纳最低的赋税,并且一等跟四等之间的人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律法可以优先保护一等人的权利。而下等级的人员,如果做出有利于辽东安全的事情,作出有利于大唐发展的事情,则是可以顺利晋升为上一个等级。

但凡是跟人事任命扯上关系的事情,不管是古今中外,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大家都是非常关注的。

“解决了安全问题,那么就要考虑州县设置和官员的安排问题了。如今辽东共有十二个大城,就以这十二个大城为中心,设立州府,然后根据每个州府的情况,酌情再设置各县。州县的官员,朕准备先使用一半的唐人,还有一半投靠过来的高句丽人。等到局面稳定下来之后,再根据需要来调整。具体的人选问题,众位卿家有什么推荐的,都可以提出来!”

当然,他也没有太当回事。

何乐而不为?至于高句丽人的死活,关他啥事?

“首先就是本次出征的将士当中,可以留下一半,直接在辽东各地成立辽东生产建设兵团,负责农业、商业、交通等事情,承担着屯田戍边的职责;在生产建设兵团里面,可以大规模的采用观狮山书院机械作坊生产的农业器械来种植水稻,可以大量的修建水泥道路,可以垄断辽东的食盐贸易,辅助辽东道的建设。”

李世民显然也不认可李宽的这个做法。

短时间内,大唐是不可能向辽东移民太多的百姓的。

牛进达听到李宽说了这些,立马就把它跟李宽刚刚提到的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的事情结合到了一起。

“重点还是交通,要把幽州到辽东城的水泥路,还有辽东各主要城池之间的水泥道路尽快的修建起来,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辽东的发展问题,同时联动的解决辽东的安全问题。”

当然,他也没有想着单独把辽东这一个新建的道的所有商业利益都吃到肚子里,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李宽对未来的规划。

但是要让户部养太多的现役部队,显然是不现实的。

李世民这话一出口,大家立马就来了精神。

这么一来,既解决了犒劳大军的费问题,又解决了生产建设兵团未来的稳定和人手用工的问题。到时候还可以让大唐运输集团协助将兵团将士的家属运到辽东来,让生产建设兵团彻底的跟辽东融为一体。”

“此计甚妙!陛下,微臣完全同意楚王殿下的提议。”

“民可载舟,亦可覆舟。我大唐既然设立了辽东道,那么原本的高句丽人,自然也算是我大唐的百姓。宽儿你这么扩大打击范围,很有秋后算账的嫌疑,到时候高句丽人岂会甘心为我大唐卖命?”

唐俭作为户部尚书,听到牛进达的话之后,立马表示支持。

那么为了吸引百姓主动的向辽东迁移,吸引更多的商家去辽东发展,同时让辽东的高句丽人能够受到压制、又不至于失去生活的期待,那么制定一套特殊的规则就很有必要了。

至于归属与爱,尊重之类的,这都是解决了安全的需求之后的问题。

食物、水分、空气、睡眠之类的东西,在辽东不是问题。

李宽看李世民并没有打断自己说话的意思,便接着继续说明。

等会肯定要直接先去见李世民,肯定会商讨到今后辽东的安排。

王玄策作为李宽的私人幕僚,几乎掌握着楚王府所有的事情。

自登基以来,大唐的死刑犯都比之前的朝代少了很少,李世民更是不断消减宫中太监、宫女等奴仆数量。

甚至搞得狠一点,直接让李世民把八成的将士留在辽东,那么户部的压力就更小了。

而在殿中,岑文本、牛进达等人早就在那里了,就连房玄龄、长孙无忌、唐俭等人也从长安城赶了过来。

偶尔遇到下雨天的时候,那简直就是要愁死。

朝中不少大佬也都听说过了。

“是也不是!”

新设辽东道,把辽东彻底纳入到大唐的版图。

否则,辽东永远不能成为大唐的辽东。

马斯洛需求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需要,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

“陛下,如今的辽东,估摸着有超过两百万高句丽人,但是唐人的数量则是不超过十万人。要开发辽东,首选需要解决的就是唐人的安全问题。”

“陛下文成武德,千秋万载,一统辽东,万民之幸!”

李世民点了点头,显然也是认可了大家的说法。

“三管齐下,再给辽东道制定一部特别的律法,安全问题,还真是可以得到解决。说不定关内的其他百姓,看到辽东道的新局面之后,还会主动的来到辽东讨生活!”

没办法,只要能够减少户部负担的方案,他这个户部尚书都是支持的。

这个安全,并不是说辽东还有多大的战事要发生,还需要多少兵力去镇压;而是普通人家来到辽东,或者生活在辽东,必须要有安全感。

“什么?三十万人?把这么多的高句丽人贬为奴隶,岂不是辽东刚刚稳定下来的局势,立马就乱套了?”

虽然按照李宽的这一套方案,似乎辽东道的统治方式变得更加落后了。

“嗯,回头让他在《大唐日报》上面单独开辟一个版面,介绍辽东的风土人情、物产情况;朝廷很快就会有大动作了,大家对辽东的情况会比往常更感兴趣。”

隋唐那个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的名字有点新鲜,但是在他们看来,干的其实就是屯田的事情啊。

“楚王殿下的这个建议,具备一定的可行性。陛下,微臣觉得可以后续再讨论一下,细化一下各种规定和安排之后,再进行公布。”

作为将军,他肯定是要及时的为属下争取一些应当的利益的。

但是除了幽州,特别是出了营州之后,完全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戴全作为楚王府的技术权威,这一次几乎所有作坊都过来开设分号,他自然也跟着过来了。

如今李宽抛出这么一个预备役方案,听起来似乎比府兵制还要更好。

所以李宽首先提出的就是解决安全问题。

岑文本对李宽的提议做了一个补充。

李世民等人还以为李宽还抛出什么石破天惊的主意出来,结果却是屯田。

到时候,肯定是要有各种各样的奖励的。

“陛下,吏部已经安排了一百名年轻官员前往辽东城,礼部也提议明年春闱的时候,专门为辽东道录取两百名士子,剩下的官员,微臣觉得可以从大唐警察署和出征的有功将士当中选拔,还可以从长安城各个书院之中,直接招募一批胥吏,充实到辽东各个州县之中。”

房玄龄作为尚书左仆射,自然是首先站出来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而李宽作为这个提议的最大得利者,很是明智的选择了当鸵鸟。

我不说话,我不说话!我只要低调的拿些好处!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