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安全问题,首当其冲
李宽一马当先,冲进了辽东城的城门。
这一路上,他已经基本了解了整个高句丽战场的情况。
很显然,现在是分配胜利果实的时候了。
“王爷,以炼铁作坊为代表,我们王府旗下几乎所有的作坊,都已经安排了人员来辽东开始分号;南山建工更是已经开始修建幽州到营州的水泥路,长安城也有其他几家商家开始在辽东城修建水泥作坊。”
李宽刚刚进城,就有楚王府的人在城门口附近呼喊着迎接自家王爷。
通过之前的飞鸽传书,楚王府早就开始往辽东输送物资和人员。
李宽即将来到辽东城的事情,也不是什么秘密。
这些年,怼自己的人多去了,没见到有几个有好下场的。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吧首.发?本=小^说?。
长孙无忌会跳出来怼自己,李宽一点也不觉得意外。
眼下,如果综合李宽和牛进达的建议,户部需要考虑的奖励物资,至少可以减少一半。
如今一下子要在辽东搞出来三十万奴仆,这个言论,实在u很难接受啊。“陛下,高句丽人是否甘心为我大唐用命,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安安分分的为我大唐所用即可!单纯的将几十万高句丽人贬为奴仆,自然是不合适的;但是,我们可以同时将一些亲近大唐的高句丽人,提升一些地位,给予一些特权。
“安全问题?你是说这两百万的高句丽人的存在,威胁到了我们大唐百姓的安全?”
李宽看了看大家的反应,继续解释着。
“众位爱卿的建议都很好,具体的建议你们回去都写一本奏折上来,下一次再具体讨论一下,然后尽快的对外公布。”
时隔几个月之后,再次见到李世民,李宽自然要送上一顿溢美之词。
户部尚书唐俭首先站出来表示支持。
长孙无忌虽然对李宽很不满,但是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也不会干出螳臂当车的事情来。
大唐的财政虽然有了很大的好转。
从长安到幽州,都是一帆风顺,行军速度非常快。
如果到时候朝廷大费周章的设立了辽东道,劳民伤财之下却是没有见到什么效果,估计到时候肯定会有一帮人在那里弹劾李宽。
这一次,李宽一口气将自己“打一批、拉一批、分化一批”的观点给说了出来。
这可是出征前李宽就跟李世民建议过了的事情。
“还有第三,那就是允许辽东道一等和二等百姓持有各种各样的弓弩、刀剑;辽东道各个州县要有大唐皇家军事学院的学员过来负责预备役的建设。”李宽看到大家似乎有准备打断自己说话了,立马赶紧解释了一下,“预备役其实就是预备役部队。我认为将来它会是建设大唐,保卫大唐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可以在辽东道先推广,以后再根据情况在整个大唐推广。”
而在岑文本的触发下,唐俭这个“点头党”也主动的抛出了一个建议,“不仅教育要重点抓,医馆也要尽快的在辽东到修建起来,让大家不再担心生病了也没有地方救治;同时也能让原本那些化为之民感受到我大唐的精湛艺术,让大唐更加认同大唐。”
反正辽东道也是需要驻扎一些兵马,辽东生产建设兵团,既是兵也是民,不需要户部划拨钱财去养着,还能额外的带来赋税和粮草。
李世民御驾亲征,取得了如此巨大的胜利。
这一趟李世民的御驾亲征,岑文本是从头到尾都参与到其中,他可不想自己的辛勤劳动果实,就这么被李宽给搞没了。
这次跟随陛下出征的将士,有一半会留下来成立辽东生产建设兵团。要让他们安心的在辽东待下来,最好就是让他们在辽东成家立业。但凡是还没有成亲的将士,都可以获得至少一名的高句丽年轻女子作为赏赐,同时还可以根据功劳、级别奖励一定数量的奴仆。
“嗯,众位爱卿的意见,朕都知道了。宽儿你还有什么要说的,都一起说出来吧?”
辽东是个好地方,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矿藏丰富。
很多小事李宽不可能亲自跟踪,只能是提了一嘴之后,由王玄策安排人去落实。
“除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之外,尽快的拉拢一批、分化一批、打击一批高句丽人,将所有手上沾上了汉人鲜血的高句丽勋贵、官员家族,全部贬为奴隶,这个数量,至少要达到三十万人!”
“陛下,微臣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留下几万将士成立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然后直接将几十万的奴仆赏赐给这些将士,让他们安心的在辽东道各地开荒、种地。说得的产出,一部分缴纳给朝廷,一部分归属于他们自己。”
这个时候,岑文本也有点坐不住了,赶紧站出来表示反对。
很多关中难以展开的设想,都可以在这里试一试。
基本的思路是唐人作为第一等人,突厥人作为第二等人,室韦、靺鞨、契丹、扶余等作为第三等人,高句丽作为第四等人。当然,这个等级不是完全固定的,只要达到一定的条件,高句丽人也可以成为第一等人,室韦人也可降为第四等人。
虽然李宽不怕弹劾,但是他不希望辽东的开发是以失败告终。
反正说好话又不要钱!“宽儿你回来的正是时候,这是朕让人整理的辽东舆图,你过来看看,准备怎么开发辽东?”
“房相,可以这么理解。但是我们要做的不仅如此。除了打一批、拉一批之外,我们还得分化一批。辽东不仅有高句丽人,还有室韦人、靺鞨人、契丹人、扶余人,甚至还有一部分突厥人,我们可以直接给这些人分一个等级。
自己这里先具体了解一下自家王府在辽东的情况,也是很有必要的。
“微臣也觉得可行,不过为了长久之计,最好还是要让辽东的所有百姓,都变成我大唐的子民。教育部如今在大规模的支持蒙学和小学的修建,微臣觉得教育部下一步的工作,可以放到辽东道来。不仅辽东生产建设兵团将来需要蒙学、小学,各地的一等、二等百姓子弟,也需要有机会进入学堂学习,甚至是免费或者几乎免费的学习机会。”
朝中上下,自然很关注。
“王爷,骆宾王亲自带了几名写手待在辽东,不过现在有可能还在其他城池寻找材料。”
“嗯,动作快一点!让商家们感受到建设辽东的紧迫性,错过这个机会,以后要想有这么好的机会,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属下明白,其实朝廷也已经在鼓励商家往辽东发展,大唐运输集团如今已经正式开通了长安到辽东的公共马车。朔州到幽州、幽州到营州、营州到辽东城的公共马车也都已经动了起来。如今,每天都能看到各地的商家在往辽东城而来。”
李世民脸上,也难得的在这么多臣子面前露出了笑容。
哪怕是低等级的人没有做出什么功劳,那么只要在十年内都没有任何不良记录,也可以考虑适当的提升一个等级……总之,就是要让把辽东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秩序和规则全部打破,按照我们大唐给他们制定的生活方式来重新生活……”
李世民当做没有听见李宽的废话,直接切入主题。
李宽会抛出这个石破天惊的观点,自然也是有准备的。
但是,倒退一步,有时候更能进步。
房玄龄在一旁听了,也觉得很是心动。
李宽听完戴全的话之后,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回头问了问王玄策大唐日报的事情。
李世民看到李宽提到了唐人和高句丽人的数量对比,以为李宽说的安全问题是数量差异造成的。
一旁的房玄龄有点抓住了李宽的意思,但是又觉得单靠这些手段,似乎也没有办法彻底解决安全问题。
“两百万高句丽人,本身并不是问题,甚至微臣还觉得人数少了,要是能多个几百万,就更好了。但是,怎么管理这两百万高句丽人,怎么把他们纳入到我大唐的统治之中来,是解决安全问题最关键的因素。”
比如那高句丽人宋坚和朱彪带领的仆从军,就可以树立为榜样,让他们成为辽东道的高句丽人当中的勋贵,取代原本的那帮人。这些原本是普通百姓出生的勋贵,肯定很乐意见到以前高高在上的高句丽官员,成为他们的奴仆,也肯定不希望这些‘奴仆’,重新翻身做他们的主人。”
相反的,他的内心立马就想好了,要让长孙家的炼铁作坊赶紧到辽东来开始一个分号。
新增一个道,涉及的问题可不小。
这个道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很清楚。
“辽东道的预备役部队以现在正在军队里服役的将士为骨干,以预备役军官、士兵为基础,所有在辽东生活的一等和二等百姓,都必须接受预备役的训练。当然,这个训练要尽量的不影响农事。”
“陛下,末将觉得楚王殿下的这个提议可行!制造几十万的高句丽奴仆,可以直接解决原本高句丽的勋贵和官员,把高句丽残留的影响力全部去处;最关键的是这几十万奴仆,可以给我大唐带来大量的劳动力。
实在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啊。
街上的行人不少,李宽降低了马速,跟戴全说着话。
房玄龄不是那种死板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