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大唐都不见得有那么多识字的人吧。”“陛下,房相说的说,完全属实。如今的胥吏和官员,确实还有很多人是不能胜任自己职位的。微臣建议以后各县招募的胥吏,除了不良人等一些特殊职位,其他的都需要能够识字,并且负责粮草和税负相关的胥吏,还必须通过观狮山书院组织的算学考核。”

李宽脸不红,心不跳的又借鉴了一个后世的经典理论。

解铃还须系铃人,李世民一句话,就把难题抛给了李宽。

“陛下,众位国公,你们说的都没有错。但是,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大唐要尽快培养更多识文断字的人才,尽快培养更多能够胜任胥吏职位的人才啊。”

长孙无忌不屑的撇了撇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唐要发展,归根结底要教育先行,只有培养了足够多的人才,目前的发展势头才是可持续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还是要依靠人。就如同各位国公都是各自家族里头的拔尖人物,对整个家族起到的作用绝非普通子弟可比。对于一个国家也是一样,只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国家的发展才会越来越有前途。”

“十万可能都不止,如果把里长、乡长这些人员也算进去的话,整个大唐的胥吏数量可能有几十万,吏部上哪去找这么多人才啊。”

在后世,哪怕是边疆贫苦地区,你一个大学生也别指望着一毕业就能当上科局级干部呢。

毕竟,胥吏这种位置,在他们眼中就是蝼蚁般的存在。

相反的,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发挥的舞台。

“陛下,用数据说话,微臣是支持的,对我大唐也是很有好处的。但是,如今各地的胥吏和官员,精通算学的很少,甚至有些胥吏连字都不认识,要真的达到理想程度,绝非一年两年可以达到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说的好,说的太好了!”

之后回到长安城进入六部或者进入州府,一步一步的上来,可谓是前途无量啊。

高士廉作为吏部尚书,也一脸发愁的看着李世民。

虽然科举是隋朝开始有的,但是却是在李世民手上发扬光大。

李世民忍不住拍掌叫好。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历朝历代,又有谁做到了呢?”

“楚王殿下,你这个想法,未免太过理想化了吧?就像是岭南道,要是按照你这个要求去搞,衙门就被想招募胥吏了。再说了,整个大堂的胥吏数量,没有十万也有八万,你哪来那么多识文断字的人啊!”长孙无忌面带讽刺的说道。

很多东西,大家都知道好。

“是啊,我们也都希望下面的人都才华横溢,能够把上官吩咐的任务完美完成,可是现实它不是这样的啊。”

如今之际,只能让胥吏们满足一些基本的要求,然后再慢慢提高门槛。

李宽本来是想把后世公务员考试的要求直接搬过来的,不过想了想,觉得要求太高了,

那眼神,简直就像是在说:陛下,不是我不同意,而是大唐没有那么多识文断字的人啊。

虽然朝廷各个衙门里头,科举出声的官员占比还非常低。

但是,不可否认,这种上升的趋势却是非常的明显。

只要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科举迟早将成为为官最主要的途径。

那个深远意义,可就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够解释的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