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用数据说话
人口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
这个理论,在后世随便一个人都能理解。
但是,大唐的朝臣们虽然也重视人口,可对人口的认识却还是非常匮乏。
也难怪李宽刚刚问唐俭大唐的人口数量,他答不上来。
事实上,纵观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压根就没有一个准确的人口数据。
哪怕是史书上有记载,也只会说有多少多少户。
即使个别文章中出现了准确的数字,那个数字是否真的准确,大家也都是心知肚明。
“爱卿说的有道理,户部尽快把各州县的户数信息汇总出来,也给朝中众位臣工做一个参考。”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吧首.发?本=小^说?。
“吏部每年给各个州县考核,都会有户数的相关信息。只要把各州县的相关数据累加起来,大唐的人口数量基本上就出来了。”
李宽的短短几句话,就吸引了众人的注意。
“宽儿,你具体说一说这个人口数量统计之后,这些信息怎么来利用起来呢?”
“楚王殿下,我不否认掌握这些信息能够有利于朝廷做出一些决策,但是要掌握这么详细的人口信息,根本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吏部任命的官员只有到县一级,但是乡村里头还有无数的人口,甚至一些山民干脆就长期生活在山区,根本就没有进入官方统计的范畴。”
里面各种未听说的名词,让大家心中提起了好奇心。
真要搞清楚李宽说的这些信息,户部就什么也别干,天天去数大唐有多少人了。
“陛下,微臣举个例子,朔州北部如今在大力推广种植,那么那里有多少人,每年需要运输多少物资过去,基本上就可以有一个大概的数据;再比如朝廷准备修建新的水泥路,那么初期选择从人口密集的州县通过就是最实惠的做法,这也需要人口数据来支持;还有边疆的人口结构,涉及到大唐的安全,涉及朝廷的移民政策调整,这些都需要人口数据来支持。再比如,如今朝廷鼓励百姓多生育,这个鼓励的结果如何?是否需要及时调整呢?这些都需要相关的数据来支持,我们要用数据开说话啊。”
这个时候,让大部分人从胥吏开始做起,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大唐的官员,都还没有养成用数据说话的观念,李宽觉得自己有必要把这个观点推广开来。
“除了岭南道和江南道的部分地区还有山民,其他各州府的山民数量应该非常少了。随着大唐各州对人口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越来越多的山民从山区走了出来。基本上只要把各州县正常的生活的人口统计进来,这个人口数据就已经比较准确了,”李宽跟唐俭在那里各自发表着各自的看法。
一直以来,对于大唐的政体结构,李宽都是很少发言。
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谁这么系统的解释人口数量统计背后蕴含的意义啊。
但是地方上的数据加起来比中央统计的还要多的情况,哪怕是在后世都没有办法完全解决,又怎么让李宽相信大唐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所以提高大唐的识字水平,提高大唐胥吏的文化水平,适当的把一些胥吏纳入到朝廷直接管辖的范围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人口统计,也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够完成的。只要我们现在开始准备,明年试着统计一次,费一年的时间,大概把握一下大唐的人口情况。然后再过个五年,重新统计一次,这就可以给陛下,给诸位大臣的决策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意见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