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老夫回头整理一下再跟陛下汇报吧。”这个问题,哪个朝代都是存在的。
“王爷,这些文章,属下已经参照《三国演义》的写法,尽量的口语化了,如果还要进一步进化,那就真的只能变成大家日常说话一样了。”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长安城中,如今至少有三四十份各种各样的报纸,这些报纸良莠不齐,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混乱。甚至微臣听说坊间已经出现了一些专门印刷低俗图像的报纸,博取眼球,毫无底线,微臣建议陛下严查各家报纸,该封的封,该改的改。”
李宽要是连骆宾王都搞不定,怎么可能成功推进白话文?
好不容易安分了一段时间,莫非他又准备搞事?
“大唐报业管理规则”摆在了文启明面前,与此同时,还有一张限期整改的通知书。
杨本满这话说完,朝堂之中,难得的居然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
“房相这个建议不愧是老成持重之策,微臣也赞成。”
“这报纸的出现,固然也有像《大唐日报》这样让人拍案叫好的,但是更多的却是像那什么《月亮报》、《太阳报》之类的无良报纸,商家为了博取眼球,为了获取利润,无所不用其极。”
“陛下,微臣也建议严查长安城中各家报纸,绝对不能出现这种混乱的局面。”
这可是稀罕事!
毕竟,一文钱一份的报纸,相比动则几百文钱的书籍来说,实在是太便宜了。
“陛下,堵不如疏。微臣认为报纸的出现,有他开启民智的有利之处,也有杨御史说的问题存在。长安城中短短时间就出现了这么多的报纸,说明报纸这种东西是有需求的,简单的禁止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不管也是不行的;微臣建议朝廷成立一个机构,专门负责管理各家报纸,制定一些行业规则,并且区分各种报纸的发行范围。”
甚至有些头铁的小报,编造各种绯闻居然编到楚王府头上了。
如今在凉州、登州、洛阳、襄州,甚至是扬州和杭州等地,都有《大唐日报》的销售。
“这名字……是不是稍微有点……”
这个主意,显然是会对《大唐日报》带来一定冲击的。
骆宾王作为一名传统文人,对于使用白话文写文章,其实内心一直是有点抗拒的。
反正,整改期间,文启明得拿出自己的诚意来,直到它的整改方案得到批准为止。
李宽这话一出,骆宾王居然无言以对。
这么谄媚的报纸名称,一不小心,他就会被人弹劾为佞臣呢。
“楚王殿下,老夫突然觉得,这报纸的影响力如此巨大,我们朝廷是不是也要办理一份官方的报纸呢?”房玄龄稍微有点尴尬的看了看李宽。
“宾王,从明天开始,我们的报纸由三天出一版变更为两天出一版,然后里面的文字要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话语来表达。”
房玄龄突然觉得有点搬起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的感觉。
贺勤劳也难得的跟杨本满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之中,一起将枪口对准了报纸。
不过,这报纸毕竟是李宽最开始搞出来的,《大唐日报》上面连载的《红楼梦》,在长安城中可是有一堆粉丝的。
这就注定了大明宫中得到的消息,有一定的滞后性。
所以,整改几乎是必然的。
但是什么也不管的话,似乎也不对。
当然,房玄龄亲自操刀制定的策略,倒也没有把它的路完全给封死。
“微臣也同意房相的观点。”
骆宾王可是不止一次的跟自己抱怨,那些《月亮报》之类的报纸,抢了《大唐日报》不少的客户。
读书人为什么显得清高?
每当行业混乱之际,往往也是大鱼吃小鱼,强者变强的时候。
“可以啊,房相你不说我也正想提出来呢,我连报纸的名字都想好了,就叫《贞观盛世》。”
报纸越繁荣,就意味着大唐的文风越鼎盛,就意味着大唐有越来越多的人识字。
“有什么接受不了的?先秦时候,书写工具笨拙,书写十分费劲,下笔省略,注重简洁,是必然的。毕竟,在竹简上面刻录三五个字,跟三五十个字,时间差的太多了。所以,那个时候,文言文就是最适合的东西,言简意赅的将信息记录下来。
长孙无忌站出来发表了意见。
毕竟,一堆乱七八糟的报纸的出现,凭空拉低了报纸的格局。
李宽对《大唐日报》是抱有比较大的期待的。
“观光,你放心。本王最不怕的就是麻烦。这么多年来,哪年不得有一堆麻烦事找上门来的?要是怕麻烦,本王早就在长安城活不下去了。”
“房相过奖了。这第二条,就是对报纸的内容要做一定的约束。像是胡编乱造、构陷中伤、诽谤朝廷之类的内容,肯定是不允许发行的。当然,这也得有一个度,可别搞得到时候报纸上面都是一样的官面文章,那就失去了报纸传播信息的意义了。”
很快的,含元殿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臣了一致意见,开始进入了下一个话题。
李宽是准备把《大唐日报》办理成综合性的报刊,跟《贞观盛世》相比,并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冲突。
你要是只在平康坊中的青楼酒肆之中贩卖,那么许多对《月亮报》的限制就会变松。
简单的寒暄之后,房玄龄和李宽在雅间里头坐下。
“玄龄,你怎么看?”
这种优势感,一般人是体会不到的。
大唐日报的总部,李宽再一次的来到了这里。
长安城报纸行业的乱象,李宽自然有听说过。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了,如今纸张的成本已经大幅下降,鹅毛笔也得到了普及,多写几个字,并不会增加多大的困难。相反的,写的太过简洁了,搞得好多人看不懂,这才是问题。”
李宽自然不会那么不给面子了。
这报纸,可不正是李宽第一个搞出来的吗?
房玄龄只不过跟李宽吃完饭的第三天,就有官员带着一帮胥吏来到了文曲书院,找到了文启明。
甚至会出现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让那些认认真真做报纸的人做不下去,投机取巧的却是挣了大钱。
反对白话文的,李宽估计都是那些儒家子弟。
如今观狮山书院经学之外的学院都在蓬勃发展,跟儒学的矛盾可不是一星半点,李宽根本就没指望能够一点冲突都不起。
不服就干!
就这么简单!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