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古诺,你也别高兴的太早,也就是这几个月朝廷在修建纪念碑及其周边的建筑,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条石订单,往后就没有这么好的事情了。”得!
“十倍?”李世民瞪大了眼睛,“种植的收益有这么高?还是说你想在那里种甘蔗?”
一直以来,李宽总是能够给大家带来惊喜,要是在这件事上也有惊喜的话,那实在是太好了。
当李宽在小太监的带领下,来到了宣政殿的时候,李世民还在低着头批阅着奏折,并没有理会李宽。
李宽没有直接说自己是怎么样让草原长治久安,而是一步一步的将自己的提议说出来。
李世民不知道李宽干什么又扯到了纪念碑的事情上面,不过这话却是怎么听都听了让人感觉不舒服。
大唐日报连续几天都报道江南道和山南道的移民们的幸福生活,只要这报纸的人,就不可能完全看不到。
“以前,云中都督府的那些地,只能用来放牧,而我们唐人并不是很擅长放牧,再加上安全没有保障,所以这些地,哪怕是赏赐给大家了,也没有人会真的派家里人去经营,普通百姓就更加不愿意了。但是,如今的局面已经不同了,短时间内,至少河东道北部是非常安全的。”
“话虽如此,不过这一单生意下来,至少会让长安城很多人看到,条石跟混泥土相比,还是有自己的优势的。这些天,其他一些商家来采办条石的,也明显比往日多了一些呢。”
“欺君之罪,可不是闹着玩的。”
草原的长治久安,这是所有中原王朝的一个梦想,李世民也不知道因为草原上的事情而失眠过。
李世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这段时间那么多朝臣提议放松关中道种植的限制了。
可是,自从大唐开始修建纪念碑,负责整体协调的楚王殿下风格来了个大转变,几乎放弃了水泥的使用,全部转为采用各种各样的条石和巨石。
“嗯,听说这个移民策略,今年也还有效,希望还留在草原上的那些族人,能够及时抓住机会吧。”
李世民:“你想说什么?”
很显然,在云中都督府那边,种植水稻不是那么靠谱,哪怕是种植了,也不可能一年两季,收益远远达不到十倍。
而这个话题,也有无数的大臣提出过自己的建议,就连李宽自己,以前也跟自己说过那草原战略的事情。
“云中都督府那个地方,朕就算是给每个功臣赏赐几万亩地,又有什么意义?有谁会真的去到那里呢?”
李宽一上来就放了句大话,吓得站在一旁的李忠抖索了一下。
“微臣今天为草原的长治久安来找陛下的。”
“虽然收益很诱人,但是要让普通百姓主动移民过去,应该难度还是非常大啊。”
李世民基本上认可了李宽的观点,不过还是觉得大规模的移民,执行起来非常的难。
“陛下,单纯的赏赐几万亩地给功臣,自然是没有人感兴趣,毕竟云中都督府那种地方,一望无际的都是草原,根本就是那些胡人的天下,普通人家去了,连性命能不能保住都两说。而产生的收益却是非常微小,可谓是得不偿失。”
“当然,没有足够的利益,再安全也没有人去的。不过,如果在那边种植一亩地,收益是关中地区的十倍的话,那还有没有人去呢?”
移民充边,这不是什么很有创新的意见,早在几百上千年前,就有很多朝代这么做了。
李世民盯着李宽看了好一会,才阴仄仄的冒出了一句话。
李世民听了李宽的话,不由得有点失望。
虽然纪念碑的事情上,李宽为了让它在一千年以后也能完好无损,选择了大量使用石头,但是同步修建的大唐皇家军事学院,却是一如既往的是钢筋水泥土结构,几乎完全抛弃了条石。
“以后自然不可能这么高。现在是的产量比较低,所以制品的价格会比较高。一旦的种植面积大量增加,相应的价格肯定会慢慢的下降,但是,只要朝廷限定的种植区域,这些地方的田收益,做到比种植粟米多个两三倍,那还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不,微臣绝无此意。不过,长安城如今勋贵云集,可以种植的土地都是有主的,但是在河东道的中部和北部,却是还有大量的良田荒芜,至于云中都督府那边就更不用说了,虽然紧挨着黄河,却是没有几亩良田,完全浪费了老天给的大好环境。”
真要是那么容易做,就不会到现在都还没有解决草原问题了。
“怎么,你觉得朕亏待功臣了?”
“陛下,微臣一向是忠厚老实单纯,欺君之罪,这事怎么也不可能跟微臣扯得上关系呀。”“话倒是说的好听,那朕就姑且听你说一说,看看你这长治久安的计谋,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第一年有十倍收益,那以后呢?”
又是这一套!
好在李宽也不是第一次进宫,倒也不会因为这些东西产生什么压迫感。
“大唐纪念碑的相关建筑,预计这个月就可以有一个初步的模样了,微臣觉得陛下可以提前考虑一下功臣们的赏赐问题。”
大明宫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完全建好了。
“第一年有个十倍收益,这个微臣基本上是可以保证的。长安城也有不少人家今年种植了一些,只要稍作打听,也能知道这些田今年的收益情况。如今长安城已经有水泥路直通朔州,移民去河东道是非常的方便,去云中都督府也麻烦不到哪里去。这的种植,对灌溉的要求比较低,这些地方基本都是平原,只要一把火,就能开荒出大量的土地出来,稍加整理,就能变成田。”
“微臣提议,陛下可以借着大唐纪念碑建成的机会,将云中都督府和河东道北部的大量荒地、草原赏赐给功臣,并且参照南洋水稻种植推广的政策,给予所有愿意去云中都督府和河东道北部州府的百姓一百亩永业田,并免除三年的税负。”
“让他进来吧!”
“树挪死,人挪活?”听李宽这么一说,李世民忽然想到了大唐日报这段时间的文章,“你搞出那大唐日报出来,不会就是为了忽悠百姓去种植的吧?朕就觉得奇怪,怎么最近几版的报纸,都是讲江南道和山南道移民们的幸福生活,感情你是有后招在等着他们啊。”
“大唐日报上说的内容,也都是真实可靠,并没有凭空捏造。让大家充分的意识到朝廷的政策其实是很好的,这个比制定政策本身更重要呢。”
“你这推广种植的想法,朕算是明白了。但是这根草原的长治久安,又有什么直接关系呢?”
李世民没有理会李宽的解释,而是将话题转回到了最开始的主题。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