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第427章 巍巍太学府,煌煌圣朝象【卷终】
第427章 巍巍太学府,煌煌圣朝象【卷终】
长安街头,车水马龙,人群熙攘。
热闹的街道上,叫卖声、还价声、稚童欢笑声、老人咳嗽声,汇成一曲丰富而略显嘈杂的交响曲。
不过甚是热闹。
繁华街道上的人群宛如河流,拥有着自己的走向。
此时此刻的人群,大部分乃是朝着太学涌去。
今天乃是太学扩招的日子,无论男女老少,皆是带有几分好奇之心。
要知道前些时候,诸郡贤才齐至长安,陛下亲自出现在太学,留下勉励之语,那场面不由得让人心神向往。
而太学的最新消息,则是从前日朝会中传出。
师资力量冗余,太学接下来不仅可以教导各地察举上来的贤才,亦能遴选长安周边的适龄孩童,让他们拥有入学的机会。
别说寻常人家,就连公卿勋贵听了,亦是心动不已。
虽说他们家财万贯,但想给族中子弟找来合适的老师,并不简单。
真正饱读诗书的贤才,他们的出路首选即是仕途,为了三瓜两枣,便跑去人家府邸当夫子,受到各种规则的约束与限制,肯定是不愿意的。
故而那些贵族子弟接受的教育有多好,真不见得。
相比太学这家大汉最高学府来说,那就更不够看了。
因此长安周边有条件的人家,绝大部分都会带自己孩子去学府中试试。
毕竟太学关于孩童入学的标准尚未正式出台。
如果换成其他人来主持太学,没有明确规定的话,百姓大概率会产生“暗箱操作”的怀疑。
只不过当下的太学之长乃是陈洛,自然打消了大部分人的疑虑。
若是连替民请命,诛胶西厉王,抗洪救灾的陈学长都不相信的话,那么整个大汉官场恐怕没有几个人值得信赖了。
抱着哪怕是试试的想法,只要家里没到揭不开锅的地步,都会选择带上自家孩子来试试,真要被选上了,说不定真就能取得一个逆天改命的机会。
……
与此同时。
陈洛面带和煦的笑容,站在太学门前,缓声开口,“承蒙诸位看重,愿意信任我们太学,把孩子送到我们这里来。”
“伯玉你这什么话,要说教学水平,大汉何处能比太学更高不成?反正我就想着把我这不成器的儿子送到你们这来,看看能不能把他教出些名堂来。”接话捧哏的人,乃是站在前排的曹寿,而他身前站着齐肩高的少年,即是他的长子曹襄。
“如果贤侄通过考核,进入太学,我们肯定会尽心尽力地教导。”陈洛笑了笑,又补充一句,“当然,我可不会看在与曹兄的交情上就开后门。”
曹寿哈哈笑着应答:“有伯玉前面那句承诺我就放心了,犬子若是真是鲁钝,没有通过考核,那我必然不会带他过来丢人现眼的。”
不过说实话,作为大汉位序靠前的彻侯,平阳侯府的师资力量尚可。
因此曹襄比起同辈在说,受到的教育完备程度,算得上是顶尖。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要比不过那些寒门子弟,曹寿是真没啥好说的了。
此事作为中途的小插曲,表面上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一旁的众人看似淡然自若地听着他俩的对话。
只是不少人在心底暗自揣测起来。
刚刚平阳侯与陈学长的对话,似乎证明着太学选拔机制公平公正,但表里不一的情况多了去,具体还得看实际来论。
如果平阳侯的嫡长子未能通过选拔,绝对可以证明太学的选拔没有猫腻。
至于曹襄通过选拔,就得分情况讨论。
要是他真是草包一枚,纯粹靠着父辈余荫进入太学,绝对会使太学的公信力极大降低。
而站在太学门前的陈洛,神色并未改变,镇定自若地往下说道:“今日通过招生考核,进入太学的孩童,我们会指派博士去进行教学指导。
考虑到身心因素,对于孩童入学时的教学强度标准,稍稍弱于那些贤才。
当然,在质量上面,不会有所降低。
至于等下考核的问题会有哪些,我知道这是诸位最为关心的内容,鄙人便在这儿先行告知。
接下来的考核,分为术数、德教、文史,各项皆占比三一。
最终成绩于三日后的未时公布。
敢问诸位可否还有疑问?”
无人提出质疑。
陈洛所说的考核标准非常合理,而且没有堵死寒门与平民的机会。
毕竟术数与德育两个方面,勋贵子弟占不到明显优势,若是纨绔子弟,未曾认真研读文史的话,那他们最后的优势同样荡然无存。
只要在执行阶段不出什么问题,那这规则就称得上公平公正。
“既然如此,还请各位带着孩子在前门处登记,而后孩子由我们的人员带领,自行进入。”陈洛后退两步,让出足够的空间。
片刻后,那些带着孩子的家长迅速涌入太学内,找上负责登记的相关人员,报出详细信息。
观察片刻,陈洛发现没出什么岔子,便转身回到太学之中,看看考核方面的博士们准备得如何。
他刚刚在外面说的是考核的内容,但没说考核的具体形式。
这次考核并非笔试,而是由太学博士采用面试的手段,来选拔出合适的孩童。
考题则从同一题库内抽取,不过考场和候场区分开,而且在一个上午便全部考核结束,外加陈洛还安排了专人在考场巡视,基本可以避免泄题与徇私的情况。
“你们这边还有什么问题吗?那些孩子已经进到太学里开始登记了,大概一两刻钟之后,正式考核就要开始了。”陈洛环视一圈,接着出声问道。
“我们这早就准备好了。”李序笑了笑,忙里偷闲着答上一句,“话说伱们前面的情况呢?到底来了多少人想进太学?”
“没去细数。”陈洛揉了揉下巴,“大概是三百到五百之间吧。”
太学扩展之事,虽然传得远、传得广,但这些时间,最多传到长安周边地区,传出关中都没可能。
只不过再往远去,那些地方的家长,有实力将家里的孩子千里迢迢送到太学中来,费同样的时间与金钱,大概率在本地同样可以接受差上一档的教育,但会少耗费许多精力。
因此他们选择更便捷的方式,并不奇怪。
“三百到五百啊,到时候筛选一遍,应该能了留下十一之数,就很不错了。”李序思索片刻,缓声答道。
那些地方上的贤才没有设限,只要察举上来,核验身份无误,即可进入太学。
但这次扩招孩童进入,则是太学方面占据了主动权,自然会设立足够高的门槛。
故而考核存在一定难度,确保招收的学生不会损害太学的含金量。
按照严格的标准,那么十个中能进一个,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对了,我们如果遇到权贵家的子弟,是否要放宽标准?”边上一名中年谢顶的博士低声问询。
这可谓属于一类潜规则。
较好的情况,是让权贵子弟拥有额外的名额,得以进入太学,而比较过分的呢,便是让他们占据他人的指标。
陈洛沉声答道:“对其他人持什么样的态度,就该对他们持什么样的态度。
不要放宽给分标准。
现在你们代表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太学,以及整个大汉文坛的脸面。
若是你们都自甘屈身权贵,那未来教出来的弟子,走上政坛,岂敢挺直脊梁,为民请命乎?
放心好了,出了什么事,由我来扛。”
屋内沉默数秒,皆重重点头。
或许他们代表自己的时候,会对权势产生畏惧,会不自觉地想要拿手中的名额换取利益。
可自己现在代表着太学,文人的风骨不允许他们低头,先贤透过密密麻麻的文字注视着他们,让他们不愿也不敢弯下膝盖。
……
“下一位,五十四号。”太学博士报出号码。
随后,一位身材颀长的少年走了进来。
“晨安无恙,在下司马迁,见过各位博士。”司马迁朝着前方三位博士躬身行礼问好。
正中坐着的那位博士微笑着点了点头,“司马小友,还请坐。”
待到司马迁坐下,他便发问道:“今有方田广三十七步,从十四步。问,有为田几何?”
心算片刻,司马迁答道:“禀博士,共计五百一十八步。”
那位博士没有说对与不对,只是继续问道:“今有九十一分之五十六。约之,该得几何?”
这道题倒是简单一些,司马迁很快答出,“十三分之八。”
博士再问几题,司马迁都流畅地回答出来。
结束了数术方面的问答,作为考官的博士用笔在纸上默默记着,“此子五题皆对,答复速度较快,可评为甲等”。
恰在此时,屋后转出一人,往那位博士的记录上瞧了两眼,发现是按照标准流程在做事,便又转悠去了另外的考场。
三位考官面面相觑。
陈学长是真有派人在查啊。
所幸自己坚定,没有想着弄虚作假。
定了定神,坐在左侧的那位官员开始提问:“请说出你对于‘兵家’的理解,并举例三个兵家人物以及著作。”
司马迁睁大双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