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第427章 巍巍太学府,煌煌圣朝象【卷终】
这个问题对于其他人来说,或许是道需要长久思考,回答也会是支支吾吾。但在自己眼里,简直是送分题。
他了五六息时间,在脑海里整理好语言,接着开口答道:“兵家者,大概是源于古时候司马一职,属于王室官员的武装防备力量。
《尚书·洪范》八政之中,第八项说的就是‘师’,讲的就是兵事攻伐。
而《易》中亦有‘古者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以武而威天下,大概讲述的就是兵家存在的必要性。
至于现在,更是用精铁制作利刃,分割皮革组装盔甲,相较古时,发展更进一步。
兵家的名人,乃有太公望,著《司马法》一百五十五篇;孙武,著《孙子兵法》八十二篇;魏无忌,著《魏公子》二十一篇。”
那些考官瞬间一愣。
这个答案甚至比他们预设的标准答案更加完美!
深吸一口气,那位考官对司马迁微笑地点了点头,但谨记着规矩,没有过多交谈,接着低头伏案写着,“文史一道,此子功底深厚,颇有见地,必入甲等,亦可称其为首”。
术数与文史两科结束,面前这孩子皆拿到甲等,剩下的德教,只要不拿到末流的戊等,那进入太学可谓是板上钉钉。
不过德教一科,只要对方不是拟人,无论哪位考官,基本上都会给出丙等以上的评价。
……
约莫两个时辰过后。
“伯玉,里面的考核结束了,这里是本次三科甲等的名单,最终入选的名单应该就在这其中产生了。”李序手中拿着三张宣纸,上面满是记录。
不得不说,太学办事相当效率,初审名单已经出来。
当然,后面还有二审、三审,用以确认成绩与身份无误,才会在三日后宣布最终名单。
揉了揉下巴,陈洛接过那三张宣纸。
德教那张,他是稍微扫了两眼,便放在了最下面。
毕竟大汉以孝治天下。
不对进入太学的学生考察品德,似乎说不过去。
但真要把它多当回事,成为重要标准,那倒也不至于。
毕竟太学是要培养做实事的官吏,而非道德君子。
仔细翻看前两份宣纸,陈洛是在它们上面找到了同一个熟悉的名字。
司马迁?
好家伙,要是太史公来当我的学生,哪怕是挂名的。
自己至少可以吹两千年啊!
毕竟史家毫无争议的第一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能做到这点的人,屈指可算。
沉吟片刻,陈洛指示道:“若是有两项甲等成绩者,直接算他们通过考核即可。”
这倒不是为了保送司马迁。
毕竟德教一科上,评为甲等的数量最多。
而文史与术数,可能存在偏科型人才,若是漏过,那就有些可惜了。
李序闻言点头应下,“好,我这就去安排,对了伯玉,之前约好的后日踏青,要不要继续?”
“嗯……那就不取消吧。”陈洛想了想,然后回答道。
此次踏青是陈洛在两旬前发起的,找了个大家共同的休沐日,想凑齐大家伙一起交流,顺带放松身心。
只是恰好太学扩招在上次早朝定在这个时间段,导致陈洛有不少额外的工作需要忙,要是出现什么意外状况,自己可能就脱不开身,那么这次踏青也就只能取消。
不过现在看来,太学的扩招有条不紊,并未出什么乱子。
因此踏青完全可以继续。
既然没有变化,那么就不需要去进行额外的通知,李序摸了摸下巴说道:“行,那我先忙去了。”
……
两日后。
四月春光正好,空气中混合着青草与露水的清香。
众人从长安南门,不坐车马,踏着墨家专门制备的登山木屐,走走停停,朝着终南山而去。
“刚刚我坐马车走太学那边路过,看着伯玉你办学工作是做得有模有样啊。”赵绾笑着夸道,自从察举制正式举行,太学就成了大汉最受关注的项目,没有之一。
只要是个明眼人,都能看出刘彻对太学的重视。
故而陈洛风头正劲,就连自己这个新上任的宰相都隐隐比不过他。
“赵丞相所言不错。现在长安谁家不想把自己孩子送入太学啊,我以后若有了子嗣,肯定也是送进太学之中。”司马相如现在属于外聘的博士之一,在太学内教授文辞,深感里面文风甚佳。
陈洛笑着回应,“长卿这话说得,那你得和令正多加努力,到时候指不定送过来,还能算我学生呢。”
“那估计难了。”赵绾补充道,“用不了三年,伯玉你肯定能升。”
陈洛摆了摆手,“三年才教出来一期学生,我这至少要待个五六年。”
自己又不只是混个资历,是打算真正把事情办好。
而且太学的重要程度,确实不低。
自己任期上培养的两三期学生,决定着大汉未来十几二十年内的官吏质量。
未来朝代圣明,亦或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自己所掌管的太学,将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
“伯玉,明日公布太学扩招名单,犬子是否入内,提前给我透露一下,不算违规吧。”曹寿轻咳一声,试探问道。
陈洛瞥了他一眼,“违规倒也不算,只是也没多合规。”
虽说太学的规矩皆由自己制定,要是自己说不违规,别人也不敢说不是,但是带头去做某些处于灰色地带的事情,似乎也不太好。
边上的李序挠了挠头,“我记得令郎似乎德教和文史都有甲等,术数稍差了些,但也算是不错。”
“喔?”曹寿抿了抿嘴,一副心领神会的样子,“我回去定会好生说道说道,让他多下几分苦功夫在术数上面。”
而陈洛无奈望向李序,李序则是摊了摊手,表达的意思明显。
我这可是想让你不难做啊。
“话说太学二期什么时候开始招生,去病的年龄不够进这第一期,只能想着让他去第二期了。”卫青接道,话题仍旧有关太学。
他们这些人之所以能组局,一同踏青,关键的核心人物还是陈洛。
曹寿与赵绾打过交道,但不相熟,卫青与曹寿曾是主仆,肯定不会单独出来踏青,至于卫青和赵绾之间,连点头之交都算不上,还有边上的司马相如,更是与他们风马牛不相及,连在朝堂上都不会有交流。
待到今日这番交流过后,大概会慢慢熟络几分。
他虽然不打算在朝堂内结党营私,但还是得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班底,做起实事来,可以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不会被在某项环节卡住。
这也是陈洛的目的所在。
自己不去招惹别人,但也要有别人招惹后,强硬反击的能力。
嘴角微微上扬,陈洛轻声道:“太学会是三年一期,在察举开始的次年三月末,二期招生的时候,去病年龄是够的,只要他感兴趣,让他来参加考核即可。”
“那到时候让他试试。只不过他呀,也就对那些兵书感兴趣,别的典籍是一本不读。”卫青叹了口气。
曹寿笑着说,“这又什么不好,大汉历代列侯中,有几个没打过仗的?万户侯里,除了酂文侯以外,全都在马上冲阵厮杀过,我看这男儿功名,就得马上取得。”
“曹时兄,你话是这么说,可没见你去军阵中历练历练?”赵绾在边上调侃一句。
“嗐……我这不是,不是没那个机会嘛。”
除了卫青之外,几人皆是哄笑起来。
“以前年少,于酒色中消磨了志气,现在年岁渐长,确实是发现白白浪费了不少时光啊。”曹寿倒没在意那些笑声,自顾自地感慨。
赵绾闻言,倒是正色安慰道:“话也不能这么说,从前岁平阳侯南下赈灾以来,陛下是开始将不少事务都交与你的手中,这是相信你可以办好的。”
司马相如亦是点头赞同,“人莫言老,暮年亦可以做出不俗事业,何况曹时兄正处壮年。”
畅聊几句,众人最开始见面时的拘谨,已经消失不见,很快话题转移到了各自的生活,不再只是围绕着陈洛与太学上面。
“我观当今,承文景之治,帝又弘治,仓禀足,百姓行道而不畏盗,夜不闭户而不惧贼,可称圣朝,不逊于上古三皇五帝时候。”陈洛眺望着远处藏在云间的终南山,又见着道上神色安逸,同是踏青的路人,喃喃自语。
卫青听见这话,没有应答,但默默点了点头。
而曹寿则是朗声应道:“的确如此,大父都和我说过当年秦末纷乱,民不聊生,相比起来,现在确实是最好的时代了。”
是啊。
见过那个英雄辈出,但嗜血的时代,陈洛深以为然。
现在就是大汉开国七十余载,最好的时代。
不过要成为真正的圣朝,还差了一步。
他半转过身,将目光从风景秀丽的终南山上移开,投向北方。
朔北有刺骨的寒风,亦有骑在马背上挥舞着刀剑的最危险的敌人。
————
元初七年,仲春之始,余尝从三五友人游,会长安城西,游于终南之山阴。
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言国事亦话家常,虽无悟道之际,却有兴怀之感,快然自足,言“今有煌煌圣朝之象矣”,后司马长卿作赋三篇,墨宝吾得之二,今藏家中。
……
倏而二十载,故友零落,或长安,或辽东,或巴蜀,余于西域已三载,见天山之风貌,忽忆前事,为文一篇,纪念旧时。——《忆终南山游记》【汉】陈珣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