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8.第391章 察举之必要
第391章 察举之必要
“察举制。”刘彻闻言,手指敲了敲案牍,轻声喃喃,“有点意思。”
察举这个概念并非首次出现。
高祖十一年,刘邦便发布过一道要求各地举荐“贤士大夫”的诏书。
诏书中言:“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这封诏书的颁布,可以算是推行察举的雏形。
无独有偶。
孝文帝时期同样有诏书下达。
“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这次察举不仅新规定了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的内容,同时规定县乃至于乡要根据人口规模进行察举。
“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
至于文帝十二年再度下达诏书。
“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今万家之县,云无应令,岂实人情?是吏举贤之道未备也。”
这代表着察举的内容中新出现了廉吏这一科目。
综上所述,察觉这个制度并非什么新概念。
不过陈洛的提议,乃是让察举制常态化、制度化、规模化。
毕竟无论是高祖时期,亦或者文景二帝时期,察举制只是选拔官员的补充手段,选拔的人数稀少,每次少则选拔二三十人,多亦不过百人,外加时间不固定,有时候可能十来年都不举行一次。
当然,陈洛知道,这与时代背景不无联系。
高祖、惠帝再到文帝初年,开国勋贵大部分健在,功臣派掌控着大汉的主要权力,甚至可以制衡皇权。
功臣、彻侯的后人若想出仕,那么他们的子嗣自然可以占据朝堂中高层的位置,若是去往郡县、诸侯国内做官,至少都是县令起步,哪怕不染指中央权力的阳夏陈氏,在地方上亦有子弟担任到郡守一职。
毕竟家族的权力与地位需要维护,后代只要稍微有些出息,老一辈还是愿意把他们往上扶一扶。
限于时代背景,察举确实不能大规模的实施。
官位就那么多,若是召来贤才,却没有合适的位置安排给人家,累积下来,那些贤才会有怨气,就如同别人送来千里马,你却让它每日闲置在马厩内,暴殄天物,世人便会惋惜千里马的境遇,嘲弄你的无知,再无人愿意将千里马送上门来。
待到时代继续向前发展,到了孝文帝晚年时,第一、二代功臣派,基本上全部退出了朝堂权力中心,尤其是家中后辈较为拉胯的,比如平阳曹氏、酂地萧氏、留地张氏等,已经基本退出了权力中心。
当时朝堂的势力,以贾谊代表的文臣为主;至于关外,则是各个刘氏诸侯王盘踞一方。
在孝景帝登基之后,为了打击刘氏诸侯王在地方上过于庞大的势力,导致出现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的平定,则间接性地促成了军功派的兴起。
军功派的领袖乃是周亚夫,与功臣派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在景帝年间,走军功入仕才属于正途,察举的次数更是少得可怜。
直到刘彻登基,无论是功臣派、诸侯王还是军功派,势力已经不复当初,而现在看似风生水起的外戚,实际上是依附于皇权存在,并不像前面的那几个派系一样,有着制衡皇权的实力与地位。
外加大汉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人口和户数几乎翻了一倍有余,再加上拆分诸侯国,故而新设了不少郡县。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空缺的官位出现。
刘彻想要任用一批能官干吏,而非仅仅填满地方上多出来的官位,那么察举制就成了不错的选择。
“天下人才多若江中之鲫,陛下的求贤之心如同抛下去的饵料,让贤人愿意汇聚在一起,而采用察举制,则是将这些贤才全部‘捞’上岸,为陛下所用,为大汉所用。”陈洛采用类比来形容人才与察举之间的关系,声音缓慢。
刘彻揉了揉下巴,陷入思索。
他在思考察举制的优劣。
现在自己手下确实缺少可用之才,无论哪个方面,感觉都差点意思。
如果按照窦太后的想法,大汉继续采用黄老之术治国,那现在的配置完全足够,但自己未来想要开疆拓土,前方没有所向披靡的将军,后方粮草无以为继……那想要在战场上获得胜利,除非敌人同样烂得一塌糊涂。
在和敌人比烂中获得胜利,虽说同样是一种胜利,但刘彻不喜欢。
渐渐的,他开始考虑起如何推行起察举制。
大概过了一刻钟,刘彻抬起头来,“想必伯玉思考这个问题挺长时间了吧?”
顶层政治制度的设计,并非朝夕之功。
每个小政策的变更,都极大可能影响到万千百姓。
好比商鞅变法之时,由井田制变为土地私有制,看起来只是简简单单地更改了土地所有关系,实际上对当时的秦国百姓是极大的激励,耕战强国,有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至于陈洛提出来的察举制,看上去只是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但契合地切中了当今大汉百姓心中的苦闷,这也是刘彻认为陈洛已经思考这个问题良久的原因。
陈洛答道:“在下曾游历四方,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才学、品行,皆上上之资,胜我远矣。
只是我问询他们为何不入仕做官,造福百姓,这些人乃是无奈叹息。
这样的事情遇到得多了,我便开始思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待到这次南下赈灾,于庐江见太守失德,我更是忧心。
若地方上的官吏中干实事者少,虫豸、硕鼠者多,那陛下的推行善政,却被曲解成坏的意思,那么百姓亦会产生怨气。”
说到最后,他不忘再给庐江太守补上一刀。
让对方死得透透的。
冷哼一声,刘彻目光沉沉道:“那家伙,食君之禄,却吸食民脂民膏,确实该死啊。
得亏有你发现了,要不然无人揭穿,他还能一直高枕无忧下去。
只是朕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采用了察举制之后,如何确保推举上来的那些官员属于适合的人呢?”
对于这个问题,陈洛早准备了腹稿。不过他稍作思索状,顿了小会,方才继续答道:“我觉得可以从察举的要求中入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