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乃是贤良者,考其当世要务和治国治民等问题。

可派其去往郡县或是在朝中担任六百石官员历练数载,再依据表现是否升职。

其二乃是明经典、法规、法令者,考其大汉地方疑难案件。

可以下放地方协助,当地官员处理政务,再依照往后表现去安排其前程。

其三乃是勇武且知兵法者,考其御、射、力。

可以派遣至边关,担任百夫长,按照军功提升他的职位。

其四乃是通术数者,考其算术。

可以派其前去统筹大汉各郡各县的田地、户数、口粮,依表现而进行嘉赏。”

他将整体上的计划汇报完毕,每项内容都有讲究。

贤良者治政,明法者定规,勇武者征战,晓数者稽查。

尤其是第四点,更有深意。

要知道墨家的思想中倡导平等,并不符合统治者的思想。

哪怕它当下在民间具有强悍的生命力,但若是一直没有上升通道的话,最终只会趋于小众,在乱世中凋亡。

故而陈洛提出了算术一科。

墨家子弟要不测算工程数据,要不就在商队中核对贸易金额。

两者都离不开数学计算,他们日复一日,熟能生巧。

在算术一道上,当世没有其他学派的实力会比他们更强。

让墨家子弟有了合理进入官场的渠道,则是让墨家未来发展有了更多的选择,

这算是陈洛的一点私心,给墨家留了道“后门”。

闻言,刘彻甚是满意,微微颔首。

伯玉并没有胡乱定下标准,这些人才正是他所渴求的。

不过仔细思考大汉之前向民间征求贤才的事例,发现陈洛的提案上,似乎存在着某些疏漏。

想了想,他又说道:“大汉以孝治天下,孝子亦可作为世人表率,推荐孝子出仕,世人亦有典范;而伯玉刚才所言仅是在乡野遗才之中,地方上如果有清廉官吏,同样应该有更进一步的机会嘛。”

孝子、廉吏或许在政治层面不会有什么杰出的表现,但与大汉的治国理念相符,适合精神层面的宣传。

“陛下英明,我日夜思索的内容没想到仍有疏忽,还好有您查补啊。”陈洛惊叹一声。

不过他其实心里清楚。

有文帝年间的察举先例,外加大汉国情,“孝子”和“廉吏”这两项内容,基本不可能被废除掉。

之所以自己开始闭口不提,那是因为自己一个人把所有事项全部安排好了,那刘彻该说什么?

坐在上首位置不断点头,说“对对对”?

只想着逞能的话,那自己这样做的话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但万一刘彻心里有什么不满,反倒容易使得事情办不下来。

因此留下几个“漏洞”,让对方有参与感,显然更为合适。

“对了,伯玉说的考核,是用什么方式考核?”刘彻揉了揉下巴,兴致盎然。

陈洛抿了抿嘴道:“这些受到推举的贤才、孝子、廉吏们,可以集中进京,然后再在大殿上,由陛下亲自出题考校,根据他们成绩的优劣,以作为委派职位高低的标准。”

其实自己最开始不是没有想过一步到位,直接推行科举制。

可时代条件并不允许。

每个时代出现的那些较为固定的政治制度,就没有偶尔,一定是契合时代发展的必然。

科举制的前提,其一是天下有足够多的读书人,其二则是科举考试内容相对固定。

现在的大汉有足够的读书人吗?

哪怕是勋贵家中,那些武将子弟都有不识几个大字的存在,更别提平民百姓了。

大汉整体的识字率,恐怕不到百分之三。

而且识字的那些人中,可以解读经典,有过系统性学习的人,乃是十不足一。

在这样的情况下,那是连举行科举考试的基础都没有。

至于科举考试的内容该如何制定,争端恐怕停歇不下来。

现在的大汉虽不至于百家横行,但各种流派皆有盛行的地区,拥护的基础。

哪怕历史上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内部都分裂成了数个派系,打生打死数十年,最后决出胜者。

别提现在还有这么多家学派,要是单独以某家之言去出考试题目,那其他学派的子弟恐怕会生出怨言,甚至以那家占了便宜的学派,内部各种派系亦会是给出五八门的回答,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想要解决,除非强迫别家子弟改换门庭,再以一家之言作为考题,这样勉强可以解决考题上问题。

但是解决考题,强制统一思想,或许只需要二三十年,使得天下读书人增长,要费的功夫可能需要上百年。

而在这段时间内,能够读书的无非又是原先的功臣派子弟,于是走回了之前的老路,让原本失势的那些权贵又重新起复,而且经历过失势的阶段,恐怕他们会对“书籍”这一起势的依靠,把控得更加严格,不利于知识的传播。

这不是刘彻所希望见到的情况。

故而陈洛最终的选择,还是原本历史上的这一阶段的察举制。

它的确是最符合大汉现状的选官制度。

“那朕出题的标准,这些地方上的贤才并不了解,那又该如何?”刘彻问询,考虑得相当周全。

揉了揉下巴,陈洛应声,给出解决的办法,“在考核开始之前,可以安排这些人在某处地方集中统一学习,并且提前检验一番他们的学识水平,再让陛下考核。

比方察举时间定在每年二月,而这些贤才则在四月前赶到长安,学习三、五个月,然后陛下则在九月份对他们进行考察。”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