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诸夏华章有司马相如可以写出,只是自己尚未拥有足以自傲的功绩,去匹配那绚烂的文笔。

这可以算有两成。刘彻觉得面前的陈洛有名将贤臣的雏形,但尚未成长起来。

那就最多只能算半成。

至于四方土地未能开拓,纳入版图;周边国家多为大汉之敌,明面上臣服的南越亦是居心叵测。

这两项收集进度基本为零。

因此综合起来,自己现在的收集进度,仅有两成半。

故而听见陈洛的话,刘彻怎么可能不感兴趣?

顿了顿,陈洛缓声道:“当今天下俊才无数,但多郁郁于乡野之间,若非遇见贵人赏识,罕能立于朝堂之上。

高祖以来,起于微末而为相者,唯贾相一人耳,而缘于张丞相看重其文章,方有入朝为官机会。

而若是文章稍差,或是未投入明者之眼,那贾丞相或许同样要被埋没。

就像司马长卿之前辗转数地,文章却未能得到赏识,难道是因为他的词藻不够华丽,结构不够工整吗?

故而在我看来,朝堂缺乏能臣干吏,其实是件很遗憾的事情啊。”

殿内无旁人,因此自己说话便直接了些。

若是遮遮掩掩,反而会让刘彻觉得他有什么小心思。

那样一来,不利于自己等下提出建议。

亲政时间超过一年,他对朝廷的基本情况已经了解,其中存在的某些结症,亦有所了解。

“那伯玉你给朕说说看,当下的大汉官场,有何弊病?”刘彻抬起头来,眼中带着浓厚的兴趣。

听到这话,陈洛神色郑重。

不过他明白自己的计划已经到了最后的环节,可以拉线抄网了!

压住内心的激动,他缓缓开口;“当下大汉官场,实在太过安逸了。

之前一直采用黄老之术治国,故而官员没有过多的晋升机会,甚至没有过多的入仕途径。

当今大汉官员多从勋贵之后中挑选,平民晋升途径,几乎仅剩军功一条,而且禁止了商贾入仕。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抱负的年轻人,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便不得不参军。

可大汉罕有战事,想要获取军功并非什么容易的事情。

因此年轻人出仕的途径相当狭窄,而官吏的选取范围亦是在少部分人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选出优秀的官吏治理国家,就显得颇为困难了。

因此陛下才会忧心朝堂上没有合格的官吏啊。”

他现在说出来的,确实是大汉官场的现状,大部分官吏不思进取,只求无过,不求有功。

在推行无为之治的时候,任用一批较为平庸的官吏,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但是想要办大事,励精图治的话,不仅是要有奋发向上的天子,基层的官吏同样需要精明能干。

因此刘彻面临的问题,即是自身的抱负与雄心,与朝堂上碌碌无为的臣子不匹配之间的矛盾。

自己现在这是将这个问题给直接点了出来。

刘彻认可地点了点头。

现在陈洛所说之言,与自己长期的忧思完全相符。

故而他在第一时间,就认可了陈洛的说法。

“确实,朕在三年前登基的时候,尝试着推行了几条简单的变革,但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之前大母说朕的变革的内容过于激进,因此导致变革失败,朕接受了这样的说法,但是现在看来,变革没有成功,并非是朕的过错,而是底下的执行不到位啊。”刘彻颔首,微不可闻地叹了一口气,语气稍稍有些沉重。

自己给未来定下的目标,需要牢固的根基,包括却不限于财政、军力、吏治以及威信。

如果强行发动连年大战,或许依旧可以取得成效,扫平外患,可大汉本身同样会被拖入泥潭中,伤到元气。

因此“培元固本”,让大汉拥有进行支撑军费开支,安顿抚恤伤亡士卒的底气。

说到底,这需要优良的官僚体制作为支撑。

若是贪腐横行,抚恤金发下去五十两银子,经过层层克扣,落到家属手中只剩三五两银子的话,那谁还会愿意参军,愿意不畏死的向敌人发起冲锋呢?

“看来这改革,确实势必要推行了。”揉了揉眉心,刘彻的语气渐渐坚定,“伯玉今日进言,看来是有思考过解决的办法?”

陈洛笃定地点了点头,掷地有声道:“依我看来,现在的官吏之所以渐渐败坏,根源在于选官制度的局限性与不透明性,而且选出来的官吏与基础脱离太久,已经忘记了民生疾苦。

正因如此,我才会在庐江遇见之前那般情况,如果那些官员心中但凡有一丝对百姓的敬畏,他们都不至于去贪污赈灾粮食。

故而变革,势必从选官制度开始改起!”

自己一步一步地抛出疑难,最终将全部问题汇聚起来,直接攻击它们的核心所在。

大汉当下官场病症,就在选官制度!

闻言,刘彻亦是一惊。

这话实在是……太敢说了。

现在朝堂上九成九的大汉官员,都是根据当今选官制度给提拔上来的。

甚至你陈伯玉本身都是这一选官制度的受益者。

其中牵涉到的利益,只怕相当恐怖。

不过刘彻仔细思考一番,发现陈洛说得没错。

现在大汉光鲜亮丽下隐藏的诸多弊病,确实和这选官制度确实脱不开关系。

沉吟数秒,刘彻下定决心道:“既然如此,你和朕来说说,如果要对这选官制度进行改革,该从何处落手?”

“当今选官制度之弊,在于范围狭小,故而扩大选官的途径,陛下可将察举定为固定制度。”陈洛接话,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