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赈灾结束,返乡祭祖

自打陈旭和庐江太守经过一番“友好交流”,赈灾一事迅速步入了正轨。

原本流离的灾民,被迅速地妥当安置起来。

之前处于未能完善的统计,迅速开展起调查工作。

不过效率感人。

这次并非有谁在背后有意引导,纯粹是因为那些基层官吏能力有限。

平日里他们核对征收的粮食,就算是重活累活了,现在统筹安排数千灾民的赈灾任务,等于说是把难度往上调了两档,他们没有那个能力去完成知道吧。

不过陈洛派出李序等人,四处去当“救火队员”,好歹是将赈灾工作给平稳接过,基本完成了。

随着雨过天晴,洪水退去,官府最后再分发一次足量的救济粮,聚集在舒城外的灾民散去,返回各自的家乡。

房屋被冲垮了,耕作的田地几乎被泡成泥潭,可他们祖祖辈辈的根就在那里,哪怕因为灾害不得不逃离,但终究舍弃不掉,是最后要回去的地方。

这样的乡土情节,独属于农耕文明。

哪怕后世时代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地位不断抬升,但几千年来农耕文明带来的观念,仍然根植于绝大部分人的心中。

故土难离、衣锦还乡、落叶归根这样的思想,或多或少,萦绕在每一个人的心头,最终构成了华夏文明的底色。

随着赈灾结束,陈洛跟着阳夏陈氏的车队离开舒城。

洪灾泛滥区即是南郡、江夏郡、庐江郡三个地方。

自己耗费将近四个月,除了江夏郡的赈灾没有亲力亲为,其他的两地基本都是耗费了无数心力,将短期内的影响基本消除。

至于这场洪灾的长期影响,则是关乎当地生产经济恢复情况,他不可能留在南方盯上一年半载,说到底,后续还得靠各个地方的官员负责。

“伯玉,你这次将赈灾的事情办得很好,很有大局观,从全局的角度解决问题,不留下祸患,这是让我非常惊喜的,阳夏陈氏新一代,大概就交由你来带领了。”离开舒城的车队中,陈谦选择与陈洛同乘。

这些天里,他去实地观看了陈洛的赈灾效果,以及问询了陈洛的赈灾思路。

其中最让陈谦叹服的,乃是“工赈”。

要知道筹建营地、安排医者这类事务,他一样可以考虑得到,最后达成的效果不会比陈洛现在差多少。

但是“工赈”则是属于开创性的思路,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完全不会想到这么一条救灾方案,用以替代直接发放粮食去救灾。

而且仔细一想,在这类时间拉得较长的赈灾上,工赈确实就是最为合适的方案,可以将有限的粮食发挥出它们最大的作用,并且留下可以福泽后人的基建,只需要每年耗费少量人力进行维护修缮即可。

“不足称道。先秦之时,齐景公反对赈灾,晏子提议调用灾民修筑露台,以发放口粮为报酬,最后救活了无数百姓。”陈洛摇了摇头,谦虚说,“故而我这只是吸取了前人的智慧罢了。”

自己以工代赈的想法的确不是凭空产生的。

不过晏子的巧妙选择,并非陈洛灵感的来源,后世以工代赈的大量推广实行,才是他思路的根本。

陈谦笑了笑说:“知晓这件事情的人何止千百,但唯有伯玉你一人真真正正地成功化用,造福了百姓。

那看来前人的智慧,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吸取到的啊。”

“若有机会,我会找时间把工赈的方式方案,按条理去编撰成小册子,送给家族。”陈洛揉了揉下巴。

工赈如果可以推广,并且按照实际情况,得到一定范围的应用,那无疑是件大好事。

要知道一味地分发粮食,救济灾民,那对中央财政无疑是道考验,若是太平盛世还好,扛得住这样的负担,但换成新建立的政权,或者说步入衰落的王朝,接连不断的大灾,完全就是致命考验。

何况单纯地发放粮食救灾,导致的贪腐亦是数不胜数。

从上往下,每个环节过一道手,能有三成粮食发到灾民手里,都能说那些赈灾的负责人属于清官廉吏了。

电视剧中往米里掺沙子的解决办法,放在现实,不说收效甚微,那也是毫无用。

那些贪腐救济粮的官员,难不成会排队领粮食,还是把它们拿到家里自己吃?

早在无数个环节之前,这些粮食还在仓库里的时候,它们就可以被搬走了。

至于里面沙子,并不需要这些大人物去挑拣出来,不会硌到他们的牙齿。

但工赈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这样的情况。

毕竟不同于分发粮食赈灾,数量多少由官员们制定,工赈的情况下,灾民们真做了事情,得有相应的粮食发放下来,做事拿不到粮食,那成百上千的灾民,真会闹事,把他们的乌纱帽给掀飞。

有了顾忌,那些官员自然不敢胆大妄为。

“这是好事。”陈谦轻轻点头,在心底盘算一番后,再抬起头来,“伯玉伱将这则小册子写好之后,估计阿父和大父向朝廷建议,以后遇到灾情,可以多多采用这样的手段,解决救灾之事。”

当然,还有一些话,尚且处于思考阶段,陈谦便没有明说出来。

那就是工赈与墨家弟子的匹配程度,相当之高。

这不是说墨家弟子需要救助,毕竟墨家有商队存在,哪怕一地遭灾,当地墨家弟子只要不是因为怜悯,将自己的口粮全部分发给了灾民,那他们绝不至于饿肚子。

而他没有说出来的那些想法,是指墨家弟子平日里无数设想与构思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大工程”,但苦于人力不够,只有极低的比例,可以落在实处。

哪怕阳夏的百姓非常乐意去帮助墨家弟子,去实现那些构想,但他们终究还是得打理好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只能在农闲的时候出面帮忙。

可如果有了工赈,墨家弟子就多出来了一条实现设想的道路。

那些灾民对自己要做什么事情,并不会有特殊要求,还挑三拣四。

只要最后有一口饭吃,可以在大灾中活下来,那他们就知足了。

而且按照陈洛的设计,以工代赈的灾民得完成一定的额度,通过核验,方才可以拿到每天分发的口粮。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绝不会在做工的时候糊弄了事。

这简直是每个墨家弟子梦寐以求的情况。

原本他们脑海里不知道多少年才有机会实现的设计,可以在两三年内迅速落地。

对于一名工匠来说,可以见到自己的设计可以变为现实,无疑是最令他们最为自豪的事情。

“有了家族支持,想必朝堂上下会更重视工赈这一方式。”陈洛点了点头,紧接着说,“我和李序商议过,让墨家弟子参与进相关设计,能够提供很大帮助,到时候大概还需要家主或太康侯再与墨家那边进行协商沟通。”

陈谦闻言,不由得一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