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6.第369章 天灾亦有人祸
自己在路上写的那本小册子,因为没有见到实际情况,所以过于理想化了,与现实存在偏差。
等见到了城外这些灾民,以及得知郡府具体的承载能力,就知道一切必须得以实际情况为基础。
故而陈洛没有歇息,马不停蹄地就赶往周边村县去进行调查。大概过了半刻钟,陈洛才缓缓开口道:“嗯,我说说个人的拙见,如果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府君尽管指出错误。
这些灾民虽然聚在郡府周围,但分布过于零散,所以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人聚集起来,集中进行管理。
如此一来,无论是营地的建设,还是运送粮食的损耗,以及需要调动的相关人力,各类成本都大大降低。
身份确认的问题,可以让同村同里者互相作为担保,一方犯事,另一方同样担责。
在非常规时期,动用这般非常规手段,亦是可行。
而我计划里的第二步,需要暂且借调城中商贾的粮食,郡府储粮不到万不得已,暂时不要动用。
至于那些商贾的粮食,我会在关中运粮抵达后,尽数偿还。
有粮食有居住的地方,这些灾民就不会闹事,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许多。
第三步我们可以安排医者进驻营地,避免人员大量聚集,加上洪灾影响,发生大规模的疫病。
待到一个月后,洪灾影响消失,我们便可以逐步安排百姓返乡,回到原籍。
至于周边县城是否同样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案,我觉得应该经过实地考察论证。
毕竟大部分县城边上不会像郡府这般,有如此之多的灾民聚集,那么可能县城足以容纳灾民进入,不需要让他们流落城外。
至于这般手段是否奏效,还需要再实际过程中,用实践去证明,并且进行相应的修补。”
这般长篇大论,是陈洛在经过思考后,将小册子上的内容实际化,不再那么偏向于理论,具备了更多的应用价值。
放在拥有完善救灾方案的后世,这套准则其实连基础都称不上,可在救灾全凭当地官吏经验的古代,陈洛提出的这些内容其实相当超前。
比方安排医者,以避免疫病,这是彭太守完全没有想到过的事情。
但是这套准则有道理吗?
至少它没有出现基础性的错误,实施起来不会出现恶果。
听完全部计划,彭太守低头思索起来。
如果陈洛所言非常可笑,那他完全可以一笑而过,但现在有实施的可能性,那么就不能疏忽大意了。
过了良久,彭太守抬起头来说:“陈公的计划,甚是完善,但在我看来,确实少了基础,让这个计划宛若空中楼阁,过于虚浮。”
在他看来,陈洛的安排没有什么不妥。
但有一处相当致命的缺点。
“府君请说。”陈洛并非那种听不进意见,稍有反对就会暴跳如雷的人。
如果对方提出的建议合理,那么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完善自己制定的计划。
见状,彭太守仅稍稍委婉地作答道:“陈公,想要给这些灾民建造营地,起到足以遮风避雨的效果,需要的工匠至少得有百余人,才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这项任务。
郡城勉强可以雇佣征发得了这么多的工匠,但持续得时间长了,恐怕也会供应不起,至于南郡其他地方的县城该怎么办呢?
他们地方上没有那么多的工匠,想要征发都征不到那么多人,而且恐怕仓禀不足,总不能要求工匠自带干粮吧?”
这个问题属于基础。
营地无法建成,那么陈洛计划里的后续安排,皆为虚幻的泡影,无法落到实处。
陈洛先是一怔,但很快笑了笑,给出了解决方案:“府君为何不看看那些灾民,让他们自食其力呢?”
“嗯?陈公这又是何意。”彭太守不明所以。
陈洛轻轻吐出四个字,“以工代赈。”
不用经过复杂的解释,彭太守直接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
“真是,真是,天才的想法啊。”他赫然往前迈出一大步,差点被泥泞给绊倒。
但他丝毫不在意。
问题有了完善的解决思路。
自己提出的基础矛盾,完全不再成为障碍。
以工代赈,可以让救济粮落到实处的同时,又让基础建设没有困难。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以工代赈”的方案是可以在大范围进行推广的。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