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卫绾悠悠站起身来,沉声道:“陛下,当今南方危急,陈议郎行事尚且稚嫩,是否需要再派遣名老练之臣,去接替他的位置,以妥善解绝南方洪灾之忧?”

待他说出这个提议,赢来了不少赞同之声。

陈议郎还是太年轻,这么恐怖的洪灾他把握不住的,建议换成其他人过去处理。

这些赞同声倒不是完全在针对陈洛,其实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在为国家考虑。

这场洪灾波及数郡之地,需要进行相当复杂的调动,这对于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来说,大概有些勉强,换成有丰富管理经验的臣子,或许更加合适。

就连王臧在这个情况下,都只是默默低下了头。

照理来讲,他应该支持属于陛下这派的陈洛担任处理洪灾的负责人,但如果陈洛不能合适地善后,使得百姓安生,那让陈洛前去负责此事,反倒更是害了他。

倒是一旁的赵绾站起来。

他躬身行礼道:“禀陛下,臣以为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

陈议郎并未做错什么事情,他旬日前才离开长安,现在尚未抵达受灾之地,就直接将他换下,似乎有些不妥。

而且我看陈议郎在长安城中提前进行的一些安排,都颇为恰当,如果他在南方行事皆符合情况,将他换掉,更是有损士气。”

之所以他会站起来说话,是因为陈洛属于他的直系下属。

如果直系下属没有犯下原则性的错误,便受到诸多攻击,自己这上官又没有站出来的话,那以后御史部只怕将离心离德,没有了凝聚力。

至于另外一个原因,则是赵绾相信陈洛。

对方在议郎这个位置上表现出来的能力,让所有同僚为之咋舌,朝堂上刚刚提出反对意见的那些人,又有谁可以做到这点?

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汇聚在一起,最后众人目光落在刘彻身上,等待他来进行抉择。

“陈议郎此番提前向朕预警,言说南方恐有洪灾,故而朕这才让他前去救灾,至于诸位担心陈议郎不够稳重,这不还有平阳侯在嘛。”刘彻呵呵一笑,表明了自己的立场,结束了朝堂上群臣的争论。

伯玉能有这个机会,那是他自己挣来的。

要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顶上去,那你们咋没有提前跟朕说哪里会发生灾害啊?

刘彻任用臣子,主打的一个用人不疑。

陈洛真要是没有办好事情,那他之后自然会去责备,降下处罚,但现在陈洛的队伍才刚刚出发,自己就派人把他唤回来,让其他人顶替……

这不纯纯瞎搞吗?

更何况救灾这事,刻不容缓。

陈洛现在至少已经出发旬日,估计再有个三五天就能抵达巴蜀一带,去了解受灾前线的事宜。

如果临时换成其他的臣子去处理这事,那他们又要在路上费个十多天,才能赶到洪灾现场。

这中间浪费的时间,足以做太多事情。

故而刘彻认为完全没有临阵换帅的必要。

而刘彻的这一番话,也熄灭了朝堂众人争论的心思。

既然陛下都这么决定了,那么自己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不过这陈伯玉如果真将这件事情办砸了,那他们可就要上书弹劾了。

而且比起地龙翻身来说,洪灾、旱灾与蝗灾,皆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处理起来非常不容易。

那陈伯玉没有在地方上有过执政经验,想要在洪灾处理上表现合格,属实不易。

于是各种各样的心思,此时都在朝堂群臣的心底浮现。

“散朝。”刘彻轻揉眉心,挥手宣布道。

他坐上龙辇,离开议事大殿时,目光向南方投去。

伯玉,朕选择相信你,你也莫要让朕失望啊。

自己在朝堂上抗住的压力不小,但如果陈洛表现优秀,那就是让自己拥有更大的人事任用权。

证明他刘彻任用的人,可以办好事情。

————

建元四年春三月,南方大洪,帝力排众议,遣议郎陈洛、平阳侯曹寿赈之。

开仓济民,扎营于城郊高坡,埋死豕,隔病患,医者疗之,疫渐绝。——《汉书·武帝纪》

————

汉武帝建元发生的那场洪灾,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详细记载的赈灾记录。

面对恐怖的自然灾害,我国古代政府反应及时,并且制定了完备的救灾方案,最终平稳渡过了这场灾害,相较于同期世界上其他文明,宛若一场奇迹。——《显微镜下的大汉》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