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第368章 南郡阴云
第368章 南郡阴云
三日后,刘彻的旨意已经由使者传向雒阳,那儿是有京师仓以外,另外一处重要粮仓。
按照洪灾的标准去应对此次事件,那就必须调动足够的粮食救济灾民,不会使这场自然灾害激发民变。
而大汉的主要粮仓,基本都在北方。
齐地相距南方可能的受灾地点较远,故而调运粮食前去赈灾,在路上的损耗过大,而且耗费的时间太长,恐怕粮食运到的时候,缺乏食物的百姓早就成了饿殍。
关中京师仓的粮食,可以沿河流先往蜀地运送,再运至南郡、江夏郡。
至于雒阳粮仓则主要负责供给庐江郡与豫章郡。
虽说按照常理,雒阳的粮食运往南郡和江夏郡会更为方便,但这片区域由关中的京师仓负责,而京师仓要将粮食运往庐江、豫章二郡,那损耗不亚于齐地粮仓往南运粮,得不偿失。
故而刘彻下达的旨意中,便特意提前作出指示,给出了相对合理的安排。
随着使者离开长安,作为专门负责人的陈洛和曹寿,正式启程。
他与曹寿兵分两路。
自己先于京师仓的粮食,向着巴蜀之地行进。
现在南方的灾情尚不明朗,得前去将各地受灾的严重程度给探查清楚,好根据具体的受灾内容,安排专门的救灾计划。
一路上,陈洛无论是在马车上或是船舱内,都在不断编写小册子,记录着应对洪灾以及事后救援的方式。
等到了地方,他就可以直接将它们分发给当地官员,让那些人理解自己行为的目的,直接达到较高的组织度,不用再费过多口舌,费额外的功夫去进行培训之类。
尚未受灾的区域,则是提供警告,让当地的亭长和三老注意危险预警,如果有山洪爆发或泥石流的苗头,那就赶快转移。
受灾较轻的区域,如果洪水已经退去,则安排专人组织百姓打扫清理房舍,集中填埋畜禽尸体,净化饮用水源,提供过渡期的粮食。
至于受灾较为严重的区域,当地百姓暂时无法返还居住地时,官方则需要专门进行集中救助,统一安排住宿管理,分发粮食,营寨内安排医者巡视,治疗病患……
至于另外一边的曹寿,则前往雒阳粮仓,负责催促对方迅速将粮食往南方调去。
要知道无人负责监察的话,有些时候可能区区小事都会因为官吏懈怠,往后拖延。
雒阳方面派出的粮队,比方在出库环节卡上两天,在装车方面又卡上两天,渐渐累积起来,可能就导致雒阳的粮队十天半个月都未能出发。
若是中途环节再出点什么意外,那雒阳粮仓的粮食恐怕一直往后拖延着,两三个月才能运到南方。
这也是陈洛为何要特意与曹寿攀上些交情的原因。
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面对天灾无能为力,只有众志成城,方可成功抵御。
前去雒阳的曹寿别说存心使坏,只要他毫不作为,那少了雒阳粮仓的供给,恐怕饿死的灾民都会成指数级增长。
……
在两人离开长安旬日后,数封加急文书由使者送入宫城,呈在议事殿上。
“禀陛下,豫章郡告急,江堤溃,吞两岸田地千亩,席卷十数县城,更有灭村惨剧。”
“禀陛下,南郡遇百年未见之洪灾,臣求援。”
“禀陛下,蛟兽闹云梦,江夏郡难得安宁,灾民遍布江陵城。”
“禀陛下……”
一时间内,南方数郡皆上书,虽然言语存在差异,但实际上的内容没有什么区别,都是遭遇洪灾,需要朝廷施以援手。
毕竟单靠一郡之地,或许可以处理中小型的事故,但是面对这样大范围的灾害,完全没有合适的应对方案。
不是每个郡府都像三河地区以及齐地的郡治,有着丰富的钱粮储备,可以抵御外界灾害。
换成春秋时期,这样大范围的洪灾,足以让数个小国一蹶不振,社稷倾覆。
这同样是体现出了大统一王朝的优越性。
有了中央政府的存在,地方遭受灾害,至少心里存在着一个念想,知道朝廷会给自己托底,会给当地百姓托底,官员们在出面安抚灾民的时候,至少有着几分底气。
见着这一封封文书,朝堂上的群臣皆面露焦急。
刘彻派遣陈洛前去南方赈灾的时候,其实朝堂上并不是没有其他声音的。
毕竟南方诸郡并未表现出受灾的模样,不免让人怀疑陈洛这次前去南方,究竟是赈灾还是作秀。
见到陈洛一开始就担任六百石的官职,不免会有眼红之辈。
现在陈洛又要有“赈灾之功”,接下来岂不是又可以更上一层楼了?
不过刘彻把决定直接下达,并未给反对者太多时间。
当然,那些人仍忿忿不平,只等没有洪灾发生,或者陈洛表现不佳的时候,就出面回踩一脚。
结果没等来陈洛的消息,南方诸郡告急,向朝廷求援的文书就抵达了长安。
如果不是到了十分危急的情况,那些郡守的用词不会这般直白。朝堂上的群臣倒是暂时熄掉了勾心斗角的心思,先考虑起南方的危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