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能够通过短短三年的时间,学习完小、初、高三个阶段的知识,通过省考的考生,除了天赋超然之外,大多数人也都是出身于殷实之家,毕竟这年头儿,只有生活无忧,吃穿不愁的人才能更加专心地读书学习。
其中那些家境普通的人自然是要在中举之后抓住可以做官的机会,尽快混个一官半职,从此之后可以有一份收入,做到自己养活自己,早日成家立业。
而另一部分家境富裕的子弟们,他们则有着更大的理想和抱负,他们身后的家族也已经对新科举政策有了充分的了解和研究,知道要想当大官,进入大明顺天府大学进修学习是必经之路,所以他们自然是会选择继续读大学了。
徐光启在放榜之前向朱天启禀报:“皇上,今年信王殿下又参加了省考,但是很可惜,还是差了十几分,没能考上,皇上您看……”
朱天启听了这话也是不禁有些惋惜,但还是开口说道:“既然由检差了十几分没能考上,那边让他明年再考便是,朕总不能因为他是朕的弟弟,便带头儿徇私舞弊吧?这科举之事最看重的就是‘公平’二字,朕作为大明皇帝,更应该遵守!”
“皇上英明!”徐光启施礼道,随后又说:“今年除了信王殿下之外,还有很多皇室子弟参加了省考,其中也有很多成绩不错的,只不过能够中举的,却仍然没有。”
朱天启听了这话不由得缓缓点头,看来有了朱由检这个带头参加科考的,以及自己对大明各地藩王的暗示,很多聪明人已经看出风头来了,都开始往科举上面使劲儿了。
“这是个好兆头,让他们接着考吧,自己个儿的前程就得自己个儿努力去争,朕赏给他们的,他们永远不知道珍惜,只有自己拼命争来的,才知道来之不易!”
对此,徐光启自然是不敢妄加议论的,只好站在原地沉默不语。
朱天启说完了这事儿,这才想起之前想过关于让徐光启退休之事,便顺势提了出来:“徐爱卿,你今年贵庚啊?”
徐光启闻言赶忙施礼答道:“回皇上,臣今年七十整啦,正是古稀之年!”
朱天启缓缓点头,说道:“说起来你比朕的老师孙承宗都要年长一岁呢,如今老师已经回到老家颐养天年去了,朕却仍然让徐爱卿你在朝中操劳,朕的心中实在是有些不忍!”
徐光启听了这话不由一愣,毕竟这种话从皇上口中说出来,一般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儿,大多数情况就是皇上开始对大臣有些不满了,想要找由头儿把大臣给辞退掉。
但是徐光启看皇上的神情却是十分真挚的,想来皇上并非对自己不满,而是确实怜悯自己年老,故而徐光启赶忙施礼道:“臣虽然年老一些,但是为朝廷效力,并未感到辛劳,还望皇上不必在意。”
朱天启却是摇头一笑,说道:“徐爱卿,人不服老是不行的,你为我大明朝廷操劳一生,朕若是连让你颐养天年,享天伦之乐都做不到,岂不是寒了我大明朝臣之心?
朕之前已经仔细想过了这个事情,如今便先将朕的想法说出来,爱卿你可以自行选择去留。”
徐光启施礼点头。
朱天启这才开口说道:“如果徐爱卿想要继续搞研究,做学问的话,朕可以任命爱卿去做我大明顺天府大学的校长,以后徐爱卿就住在顺天府大学里,喜欢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若是像著书立说亦可继续,若是喜欢教书便去教书,若是懒得教书便可不管。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第二个选择,那就是直接回老家去颐养天年,落叶归根,徐爱卿你不论选择哪个,朝廷都会依然按照你如今的品级继续发放俸禄,另外你的长子长孙徐尔觉,可以直接入顺天府大学进修学习,学成之后,朕亦会重用他的。”
徐光启听闻此言,顿时忍不住感激涕零,老泪纵横,缓缓蹲下身子,跪下来给朱天启叩首道:“皇上待臣何其厚哉,臣真是粉身碎骨也无以为报啊!”
朱天启缓缓走上前来,把徐光启扶了起来,也有些感伤地说道:“徐爱卿啊,你就是朕的左膀右臂,一想到你就要从朕的身边离开,朕也是颇为不舍,可是朕又不能不近人情,让你把心血都为了朝廷给耗干了。
你为朝廷奉献一生,呕心沥血,这也是朕唯一能够给予你的补偿了,你不必有什么心理负担,这些都是你理应得到的!”
徐光启也没有多加考虑,十分果断地选择留在顺天府大学里,担任顺天府大学的校长,一来他还想利用余生为朝廷,为大明做些事情,二来他也确实还有很多没有完成的研究和著作,需要继续完成。
而后,朱天启便召集内阁开了一次御前会议,与内阁各位阁臣说明了关于徐光启调任顺天府大学校长之职,不再担任礼部尚书和内阁首辅一事,并任命工部尚书孙元化担任新的内阁首辅。
对于此事,钱龙锡和刘鸿训已经难以兴奋起来了,因为此时的皇上已经是说一不二的主儿了,他们支持与否已经不重要了,所以只能遵从皇上的安排,对于空缺出来的礼部尚书一职,他们也没了念想。
受此事触动较大的反倒是来宗道,他见如今连徐光启这个皇上的左膀右臂都被皇上给“放了”,那么自己这个“闲人”也该得以告老还乡了吧?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