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跑得比赵桓想像中的还要快。

靖康元年,正月三日,夜。

距离那场父慈子孝的摊牌仅仅过去不到一天,道君皇帝就迫不及待地將“为国祈福”这项伟大使命付诸了行动。

陈桥门外的御用码头上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一片与这座危城格格不入的混乱与喧囂。

赵佶的龙船早已备好,那不是一艘船,而是一支由楼船、画舫、货船组成的庞大船队。

船上装满了他毕生搜集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还有无数精心挑选的宫女、內侍,以及像蔡攸一样“荣幸”被太上皇“恩准”陪驾的宠臣。

福,他要独享;锅,让儿子去背。

这位艺术家皇帝的算盘,打得远比他治国的方略要精明得多。

赵桓没有去送行,只是派了內侍传话,说自己要坐镇皇城,调度军务,实在无法抽身,请父皇务必保重龙体。

这理由冠冕堂皇,孝心满满,正合赵佶心意——他巴不得这个杀气腾腾的儿子离自己远点。

身边,侍立著一个中年內侍,名唤朱拱之,是原东宫的老人,如今跟在赵桓身边掌管內廷。

他小心翼翼地抬头,瞥了一眼身前那个年轻君王挺拔如枪的背影。

明明还是那张熟悉的脸,但自从那日从昏迷中醒来后,官家整个人的气质都变了。

以前的太子温润有礼,甚至有些优柔寡断;而现在的官家,哪怕只是静静站著,也像一柄出了鞘的利剑,那股从骨子里透出的冰冷与锋锐,让跟隨他多年的邵成章都感到阵阵心悸。

看著那艘装饰最为奢华的龙船缓缓驶入漆黑如墨的大运河,最终消失在夜色深处,赵桓终於缓缓转身。

老东西走了,旧的时代结束了。

现在,是属於我的时代了!

他对朱拱之下达了赵佶走后的第一道旨意:

“传旨,命枢密使童贯、太尉高俅,即刻入宫覲见!”

夜色中,赵桓的脸庞被角楼下的火把映照得轮廓分明,那双眼睛,亮得嚇人。

歷史上,赵桓即位后就任命童贯为东京留守,但童贯没接受而是同徽宗南逃,兜兜转转的直到建炎元年才伏诛。

高俅结局反倒好一些。

他起初也隨著赵佶南下,不过因为爭宠失败被留在了泗州,最后以生病为由回到了东京。

童贯、梁师成一伙人都被连坐杀死,而高俅因为提前离开了江南,没有参与当时徽宗集团与钦宗集团的斗爭,反而得到了一个比童贯、蔡攸等人幸运得多的下场。

但这一次,因为赵桓的缘故,这两人都没走成。

半个时辰后,垂拱殿內灯火通明,气氛却比殿外的寒夜还要冰冷。

童贯与高俅二人並肩而立,心中皆是波涛暗涌。

本书首发 追书就上 101 看书网,101???????????.??????超讚 ,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一个是大宋枢密使,掌全国兵马调动之权,因相貌奇特、权势熏天而被戏称为“媼相”;另一个是生错了时代的华夏第一球王,如今的殿前司都指挥使、太尉,死死攥著京城最精锐的禁军,是太上皇最铁的宠臣。

在过去,他们二人联手,跺一跺脚,整个大宋军界都要抖三抖。

但此刻,面对龙椅上那个面无表情的年轻皇帝,两人心中竟同时生出了一丝野兽面对更凶猛猎食者时的本能寒意。

他们已经知道了太上皇连夜跑路,蔡攸被发配陪驾,全家老小却被软禁在京的消息。

这位新君的手段狠辣而直接,完全不似皇家那套温情脉脉的虚偽,倒像是市井中那些翻脸不认人的亡命徒,而这种泼皮无赖式的风格反倒是他们这些混跡权力场多年的老油条最怕的。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他的底线在哪里,就像他们自己一样。

赵桓没有任何废话,直接將赵佶留下的手敕扔在他们面前的案几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