鄶国临近成周的东陲,国力一般,尚且如此,何况离王畿更遥远的曾国?

南公盂明白了,散宜凡必然是有所计划:“依內史尹之见,当如何防止此事发生?”

“我隨王师来南土之前,执政太史告诉了我一桩故事……”

散宜凡把齐太公箭射丁侯画像的事转述给南公盂,继而说道:“我欲效仿齐太公,震慑南土,但此事少不了大司马的配合。”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曾国与南国同出一脉,分开不过数十年。

无论是曾侯諫受封时带来的元从臣僕,还是曾侯犺嗣位时带来的自家亲信,都和如今隨侍於南公盂的臣僕们有很深的关联,很多都是同出一家。

如今南公盂为大司马,在诸分脉中的地位最高,威望最重。

他如果愿意帮忙,稍稍许以利益,让曾侯犺身边的小臣担任王室的暗子,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

这些手段,南公盂也是第一次听说。

心下慨嘆之余,他也慨然答应了散宜凡的请託。

……,……

康王二十五年仲春,出征近一年的王师返回畿內。

献俘之后,天子对有功之臣作出封赏,继而根据南公盂、散伯凡二人的奏报,下令追究南土失控的罪责,对曾国罚铜万斤。

万斤之铜,这是一笔很大的罚款了,足够铸造一整套的曾侯乙编钟。

以曾国之大,也免不了会感到肉疼。

又听说天子最近身体不好,曾侯犺遂起了怠慢之心,以罚铜数目太大,须一段时间筹措为由,迟迟不愿缴纳。

消息传回朝廷时,康王的病体刚刚有所好转,正前往辟雍,举行春末夏初的大射之礼。

天子大射,依例由大司马南公盂担任司射之职,主持整个仪式。

散宜凡为內史尹,则是担任僕射,负责协助南公盂。

得知曾国如此推諉,康王大怒,当即命令二人:“布置曾侯之画像!余当亲射以诅之!”

然而,他毕竟有了些年龄,病体也没有完全痊癒,一时难以拉开天子所用的彤弓,只能命令太子瑕代劳。

太子瑕尚且不知其中的门道,心中颇为忐忑。

他悄悄地问僕射散宜凡:“散伯啊,我射了曾侯的画像,真的能让曾侯受到上天的惩罚么?”

“太子乃储君,未来的天子,上天自然会有所感应。”散宜凡宽慰道。

散宜凡担任內史尹多年,又刚刚与南公盂一同厘定南土,在朝堂上已是威望颇著。

太子瑕闻言顿时安心,代天子完成了这一仪式。

不久之后,南土果然传来消息,曾侯犺忽然得病,恐惧不已,连忙向朝廷缴纳了罚铜。

此事在镐京传开,太子瑕的威望大涨,又从执政太史召公友那得知了缘由,对散宜凡满怀感激之情。

等到康王崩逝,召公友告老,他立即任命散宜凡为执政太史。

散宜凡依照歷史,领群臣为天子上尊諡曰“昭王”。

新旧交替,自然免不了一番动盪。

东边的淮夷又开始蠢蠢欲动,南面的荆蛮也有了崛起之象,取代虎方成为汉水诸侯的威胁。

散宜凡向昭王提出建议,再次大封诸侯,守卫和开拓新增的势力范围。

文王曾孙、卫侯懋次子得,以父功封为息侯,地方百里,为周邦守备淮水流域;

武王之孙、唐侯虞的次子变,封往汉水之阳,称唐伯,与曾国一同防备荆蛮楚国;

除了分封诸侯,散宜凡还建议昭王,为年幼的太子满,与占据淮水上游险要的噩国约定婚姻。

噩国是殷商时就存在的强大方国。帝辛时期,噩侯曾经与九侯、时任周侯的文王昌一起,成为殷商的三公,號称“南伯”。

后来噩侯被帝辛所杀,噩国就与周邦一同反叛了殷商。

儘管有此渊源,作为投效的诸侯,噩国还是免不了受到朝廷的提防和监控。

但如果与王室达成联姻,成为外戚,那朝廷就不必再提防,反而可以借重噩国,防备淮夷。

这些中肯的建议,很快获得了昭王的认可。

待到王位稳固,昭王也不甘寂寞,亲自展开了多次征伐,东夷、淮夷都成为他的目標。

得益於之前的一系列分封,以及散宜凡对周边的调略,几次征伐都是从者如云,尽皆获胜。

他的最后一个目標,是南方愈加强盛的荆蛮楚国。

这个时候,散宜凡已经五十八岁了,预定的寿命只剩下两年。

他深知多年征伐,宗周六师、成周八师俱已疲敝;而楚国已经成了气候,尚需从长计议,很殷切的劝阻了昭王的行动。

之后他回到散国,为长子散宜寿迎娶褒侯之妹为夫人。

散国为姬姓,周边可以联姻的异性诸侯不多,占据汉水中游肥沃地方的姒姓褒国,是最强大的联姻对象之一。

因著他在畿內名声卓著,褒国很爽快地答应了联姻要求。

完成这件事,又校阅完宗老们编撰的《散氏春秋》,散宜凡这一世的使命也就达成了,同时也解锁了自己的巔峰属性——

【当代寄主】:散宜凡(散伯)

【寄主属性】:统79,武68,智84,政88,魅80

————

望著那88点的政治属性,散宜凡略有遗憾。

若自己没有去制墨,以至於降低了10%契合度,他的政治属性或许能涨到90,从而习得加成更高的“朝堂制度”技能?

真是个难得的教训,以后再也不能胡乱发明了啊……

寿终正寢之前,意识深处的玉壁上,再次主动的给予了提示——

人归土,玉归尘。將琀玉煅烧为尘之后,可保证后嗣继续衔玉而生;玉壁的所有信息,则会在拜謁嘉陵的祖玉时,隨著琀玉的继承而同步获得。

散宜凡招来嫡子散宜寿,令他帮著燃起火堆,取出隨身的琀玉投入到其中。

散宜寿无比惊愕。

“这是为了確保琀玉的传承,后世亦当如此处理,”散宜凡严肃的交待他,“若琀玉传承不息,则散宜氏长盛不衰。”

“衔此琀玉而诞的大宗子弟,国中当以『宗子』称之,其地位仅在国君之下,无论嫡庶长幼,皆立为世子;长至十二岁后拜謁嘉陵,可获取先祖之庇佑,为散宜氏之明君。”

说完这一切,散宜凡平静的离开了人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