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永哲本身是不看好这个刚返城的侄子的。

原因很简单:底蕴。

写文章,作诗是需要文化底蕴,人生经歷,以及天赋共同支撑。

这小侄子虽然是第二次见,但他的“大名”没少听。

从小调皮捣蛋,不好好读书。

你说他机敏,聪颖,武永哲认可,但如果说他有文化,武永哲第一个不同意。

靠躺在沙发上,他隨手抄起一份,嬉笑著说:“来,援朝,让叔叔看看你的稿子。”

“想到你这稿子,我就想起我儿子那作文,简直不堪入目,班主任都把我叫办公室谈话,名字叫:我的社长爸爸。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我们社长的私生子呢,给我气坏了。”

说著閒话,武永哲拿起稿子先整体瞅一眼,他已经做好玷污眼睛的准备了。

一个下乡五年的知青,在那样的环境下,哪有功夫去练字。

再说这任援朝,在学校都不好好学习,下乡能努力用功了?

武永哲单手捏起,一行行横平竖直,工笔正楷的钢笔字映入眼中。

一眼过去,就跟机器刻出来的一样,整齐划一。

细看个个字都肥瘦得当,高低相似。

“好,写得好,字写得漂亮。”

“我说援朝啊,好本事啊,別的不说,现在就凭你这钢笔字,叔叔就能给你找个工作。”

武永哲没想到这次串门会有意外之喜,又多拿了几页,如出一辙的好看,整齐。

“牛的,服了,我真服了,这么多页稿子,这字跡愣是没变形一下,任大哥,我看援朝在农村下苦功夫嘍。”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说罢,他不禁期待起文章內容,这么好的字,內容不会差吧?

寻思著吴永哲坐直了身子,看向標题:

《一张褪色的知青照片》、《那些逝去的知青岁月》

《春迟》、《无人等候的站台》、《搁浅的知青时光》

《北方的小麦南方的穗》、《灵与肉》……

从第一行,看到最后一行,全是標题!

武永哲看懵了,贺桂兰发现永哲的情绪不对,也忙移步走过来。

看到一页全是標题,她也愣在原地,不得动弹。

怎么回事?

先不说文章內容怎么样,光看一眼这些標题,歷史的陈旧感和知青的悲情画面就在脑海中浮现。

“以相片褪色,寓意那段不可描述的时光。”

“知青岁月,它搁浅了,它只是搁浅了,並非死掉了。”

“春迟,知青返城犹如迟来的春天,人归城,春已至,万物復甦,但属於他们青春和梦想却错过了时节。”

……

每个標题下有任援朝独到的解释,武永哲有一种错觉,他不是在看文章,他是在诗,一首很有意境的诗歌解析。

“咕嘟~”

他小声吞咽,生怕影响文章的意境。

一边的贺桂兰,任国昌也加入看稿行列。

看过一个个『伤痛』的標题后,夫妻两人没忍住,目光来回在儿子身上打量。

似乎想確认,这到底是不是自家援朝。

武永哲见多识广,文学底蕴深厚,標题和註解让他觉得惊艷,感慨这位年轻知青的脑子灵光,能想出这么惹眼的標题。

这那个一单独拎出去,都能写一篇爆款的文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