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四,小年方过,神京城又覆了一层新雪。

荣禧堂后的那间小佛堂內,香菸裊裊,寂静无声。

正是前日王夫人亲手所赐,只道他身子孱弱,在此处读经最是养性寧神。

佛龕上的菩萨低眉垂目,慈悲而淡漠。

窗欞漏进些风,吹得经页窸窣作响,他却浑然不觉,只怔怔望著那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指尖在积了薄尘的案上无意识地划著名。

他来此世已十一载,读得最多的便是佛经。

自六岁开蒙起,嫡母赏下来的多是这些。

每回总是温言劝他:

“你身子单薄,不宜劳神。这些经文最是养人,好生读著,於你有益。”从《金刚》到《法华》,从《心经》到《楞严》,正房赏下的经卷堆了满架,旁的竟是一本也无。

周姨娘私下也嘆过:

“哥儿若是能读些正经书......“

只是话到一半却又咽了回去。

贾琰心下明白,嫡母这般安排,任谁也挑不出错处。

一个体弱多病的庶子,读经养性,再妥当不过。

便是老爷偶尔问起功课,见他满口禪机,也只得摇头作罢。

“琰哥儿!琰哥儿!“

佛堂外忽然传来熟悉的叫嚷声,打破了这片刻意营造的寧静。

不用抬头就知道是贾环来了。

果然,佛堂的门帘“啪”地被一把掀开,冷风裹著个锦衣少年闯进来,带进一阵雪沫子。

“嘖!又窝在这冷颼颼的地界看这些劳什子!”

贾环几步上前,一把抽走他手中的经卷,瞥见封面就皱起鼻子:

“太太也真是,尽赏这些玩意儿,真真要让你当和尚不成?”

贾琰抬起眼,轻声问:

“环哥儿怎么寻到这儿来了?”

“前头热闹著呢!“

贾环得意地扬起下巴,身上崭新的宝蓝缎面貂裘在在这素净的佛堂里显得格外扎眼。

“扬州来了个林姑娘,听说长得跟天仙似的!环三爷我好心,特来叫你过去开开眼!”

说著就来拉他的手,触到指尖冰凉,又嫌弃地甩开:

“这鬼地方,比外头还冷!怎的也不生个火盆?”

他嘴里抱怨著,却还是从怀里掏出个手炉塞过来:

“喏,太太前儿赏我的,先借你用用。赶紧的,別磨蹭!”

贾琰握著手炉,暖意顺著掌心蔓延开来。

这是上好的黄铜雕手炉,盖子上鏤著莲纹样,他平日里用的那个透著一股子香火味的旧手炉不知强了多少。

“多谢环哥儿。“

他轻声道。

贾环摆摆手,一副浑不在意的模样,眼睛却瞟向佛龕旁那几摞厚厚的经书:

“读这些有什么趣儿?难不成真能读出个功名?咱们……”

他顿了顿,语气难得低落下来;

“不是太太养的,横竖比不过宝玉的。“

贾琰沉默片刻,目光掠过案上经卷,轻声道:

“万般皆是缘,强求反成障。读书也罢,功名也罢,不过都是镜水月。倒是环哥儿这般真性情,才是难得。”

“快些快些!”

贾环似懂非懂,但也听得出来是好话,那点低落立刻拋到脑后,恢復那副不耐烦的模样,拽著他就往外走:

“去晚了就没的热闹瞧了!”

至贾母院时,宴已过半。

贾环大剌剌往前头挤,贾琰却悄悄在后头寻了个角落坐下。

周姨娘早已到了,见他来,忙使眼色让他到身边坐下。

抬眼望席间,但见满堂锦绣,珠环翠绕。

正中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女,穿一身月白綾袄,外罩淡青斗篷。眉眼如画,气质清冷,正应了那句“閒静时如姣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