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余烬与新柴
《时之沙》的完成,在林默心中划下了一道清晰的分界线。他仿佛一个刚刚结束漫长朝圣的旅人,站在圣殿门口,回望来路风霜,內心充满完成仪式的寧静,却也清楚,生活本身才是那永不落幕的修行。
他没有急於开启新的庞大创作,而是允许自己沉浸在一段“空白期”里。这种空白並非虚无,而是一种主动的沉淀与观察。他了大量时间在“迴响光影学院”里,不再是授课,而是作为一名“驻校观察者”,坐在教室后排,聆听年轻学员们充满稜角但是饱含激情的討论,看他们在虚擬製片棚里笨拙但是专注地调试设备。那些闪烁著理想光芒的眼睛,让他想起自己最初触摸表演时的悸动。
他也更频繁地瀏览“织梦网”,不再是审视数据,而是像一个普通用户那样,漫无目的地徜徉在由全球创作者构筑的、光怪陆离又生机勃勃的创意海洋中。一幅来自非洲的数码壁画,一首冰岛音乐人的电子民谣,一段巴西舞者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编舞……这些碎片化的、充满生命力的表达,像一颗颗火星,溅落在他因《时之沙》而略显苍茫的心原上,悄然点燃著新的、尚未成形的兴趣。
那个匿名的帐號,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更新了一张照片:一堆即將燃尽的篝火,余烬在夜色中闪烁著暗红的光。配文:。
乱码头像评论:“余烬温暖,足以点燃新柴。”
林默看著这条评论,若有所思。
就在这时,杨思维带著一份略显沉重的报告找到了他。不是关於某个光鲜的项目,而是关於行业底层生態的调研——近年来,隨著平台资本竞爭白热化和製作成本飆升,大量中小型影视製作公司和独立工作室生存艰难,许多有才华但缺乏资源的创作者被迫转行或陷入重复性的低质量內容生產。
“这不是我们一家能解决的问题,”杨思维嘆了口气,“但看著这些沉默消失的声音,总觉得……可惜。”
林默翻看著报告里那些挣扎求存的公司名字和创作者作品片段,其中不乏灵光一闪的创意和扎实的功底。他们缺的,往往不是才华,而只是一个机会,一点支持,一道能让他们透口气的缝隙。
《时之沙》探索的是宇宙的宏大,《织梦网》构建的是线上的理想国,但那些散落在现实角落里的、具体的、鲜活的创作之火,同样需要守护。
一个念头,如同被余烬点燃的新柴,在他心中悄然亮起。
他召集了“迴响光影”的核心层和“趣动视界”的顾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