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岩石凹陷里,陆尘舟缓缓睁开眼,眼底残留著昨夜观测灵气微观状態带来的震撼与疲惫。身体依旧沉重如铅,左肩的钝痛和刺骨的寒冷如同跗骨之蛆,提醒著他时间的紧迫。劣质灵石在掌心散发著微弱却持续的热量,如同黑暗中的烛火,是他对抗失温的唯一依仗。
他摊开左手,掌心躺著那本《基础引气诀》,粗糙的纸张触感冰凉。昨夜纯粹的“观测”体验,如同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灵气不再是玄之又玄的“道”,而是一种具有物理特性、甚至可能遵循量子规律的能量形式!《基础引气诀》那套模糊的“意守”、“感悟”、“以神驭气”的指令,现在看来,简直像用石斧雕刻微晶片一样粗陋低效。
“效率…必须提高效率!”陆尘舟舔了舔乾裂的嘴唇,声音嘶哑。他需要更有效的方法来感知、引导、利用灵气,加速身体的恢復,否则这具残躯撑不到他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型。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是什么?可观测、可测量、可重复、可优化!
他深吸一口气,冰冷的空气刺激著肺部。第一步:確定实验目標变量——灵气感知清晰度与初步引导效率(能否在特定区域聚集更多灵气粒子)。第二步:识別潜在影响因素(自变量)。他迅速在脑海中列出:
灵石位置: 灵石作为高浓度灵气源,其放置位置(头顶百会?胸口膻中?小腹丹田?)是否影响感知和引导?
呼吸节奏: 《基础引气诀》强调特定呼吸,但未量化。不同呼吸频率、深度对灵气粒子运动状態有何影响?
身体姿態: 盘坐?平躺?特定姿势是否影响体內能量场或意念集中度?
意念聚焦方式: 是模糊的“感悟”,还是精確的“观测”?后者在昨夜似乎更有效。
实验设计:採用单变量控制法。固定其他条件,每次只改变一个自变量,观察目標变量的变化。
他艰难地调整姿势,背靠冰冷的岩石,儘量保持身体稳定,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和疼痛干扰。將一块劣质灵石(灰白色,能量波动较弱)放在触手可及的位置。
实验一:灵石位置的影响。
对照组: 无灵石辅助。状態:闭目,自然呼吸(浅短,因寒冷和伤痛),意念尝试“观测”身体周围灵气粒子状態。
结果: 灵气粒子感知模糊,如同隔著一层毛玻璃。粒子运动轨跡难以捕捉,更別提引导聚集。效率:极低。
实验组a: 灵石置於头顶百会穴位置(用布条简单固定)。状態同对照组。
结果: 头顶区域灵气粒子密度显著增加!粒子运动似乎更活跃,但轨跡依旧混乱。试图用意念引导粒子向下流动,失败。粒子对意念“观测”的扰动感更强,但无法形成有效引导。
实验组b: 灵石置於胸口膻中穴位置(用手按住)。状態同对照组。
结果: 胸口区域粒子密度增加,活跃度提升。意念引导粒子向下至小腹(丹田)区域时,感觉阻力稍小,有极其微弱的粒子流响应,但瞬间溃散。
实验组c: 灵石置於小腹丹田位置(用手按住)。状態同对照组。
结果: 小腹区域粒子密度最高,活跃度最强!意念引导粒子在小腹区域做小范围聚集尝试时,成功捕捉並短暂“约束”了少量粒子!虽然持续时间极短(约1-2秒),粒子便挣脱束缚恢復无规则运动,但这是首次成功引导!
初步结论: 灵石位置显著影响局部灵气密度和活跃度。丹田位置效果最佳,可能是能量匯聚的天然节点(符合《基础引气诀》描述)。引导效率虽低,但证明意念与灵气粒子存在可观测的相互作用!
实验二:呼吸节奏的影响。(固定灵石于丹田位置)
对照组: 自然呼吸(浅短)。
结果: 灵气粒子感知清晰度中等,引导效率低(短暂约束少量粒子)。
实验组a: 尝试《基础引气诀》描述的“深长、缓慢”呼吸(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
结果: 呼吸节奏刻意控制下,意念集中度反而下降(分心於计数),身体因深呼吸牵扯伤口更痛!灵气粒子感知清晰度下降,引导尝试失败。效率:降低。
实验组b: 尝试快速、浅短的呼吸(类似喘息)。
结果: 身体不適感加剧,意念难以集中。灵气粒子运动似乎更紊乱,感知模糊。效率:最低。
实验组c: 尝试平稳、自然的深呼吸(不刻意计时,以舒適、不牵动伤口为准)。
结果: 身体相对放鬆,意念更容易集中於“观测”。灵气粒子状態稳定,感知清晰度最高!引导尝试时,成功约束的粒子数量略有增加,约束时间延长至约3秒!效率:提升!
初步结论: 呼吸节奏並非越“標准”越好。平稳、自然、不造成身体负担的呼吸,最有利於意念集中和灵气感知/引导。强行模仿功法描述反而適得其反。
实验三:身体姿態的影响。(固定灵石于丹田位置,採用平稳深呼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