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钱老六这一番声情並茂的讲述,朱由检的目光缓缓看向队伍最后倪元璐。
林尚荣乃海商出身,在这个时代也许確实很难乾净,那如果他有什么上线,倪元璐是否也脱不了干係?
不,现在他的首先目標是想办法离开北京,可不是惩治贪官大鱷的时候,只要这林尚荣对自己有用,那该保也是要保的。不能因为些许细枝末节影响了大事。
朱由检握紧拳头,正欲寻思如何应对,突然间,那在地上被打的气喘吁吁的林尚荣猛地咳嗽一声,然后大声的喊冤起来:
“军爷冤忹啊!”
林尚荣跪在地上,按著地砖咬牙切齿:“那姓王的小子是刻意构陷我们吶!”
接著,林尚荣就激动说出了另一番说辞。
在他听到钱老六说出隔壁绸缎铺王家小子的时候,他总算知道了自家这场无妄之灾从何而来。
林家的崛起源自於七十余年前的隆庆开关,林尚荣的父亲在当时博浪海洋,为林家攒下了第一桶金,一步步將生意做到了京城。
而王家,则是同样起於东南的商人世家,不过相比於林家选择走向海洋,他们则专注於大陆,做的是传统的丝绸生意。
这两家人来到京城的日子都差不多,同是江浙出身,在这西巷上的铺子又是隔街相望,生意上还有些上下游的买卖,一直也算是过得和和气气。
甚至有一段时间因为朝廷收紧海禁,还有海上贼寇盛行的事情,林家日子过得不好,王家还屡有接济。
那时,两家的长辈不时坐在一起,还在酒桌上留下了些娃娃亲的的口头约定。虽未正式下聘,但两家孩子自幼相识,倒也算青梅竹马。
但这一切都在崇禎十一年后发生了变化。
那一年,朝廷由於连年用兵,財源匱乏,从工科给事中傅元初所请,开福建海禁,通商佐餉。
这一下,困顿了许久的林家终於搭上了政策的东风,又凭藉多年积累的海上人脉和渠道,迅速东山再起,生意做得比以前更加红火。
他们的商船往来於闽浙、南洋之间,通过天津卫的口岸,为京城带来了大量紧俏的物资,也为自家赚取了火爆的利润。
而王家主营的丝绸生意则不然。虽然南方並未遭受兵灾的波及,但隨著闯贼將战火烧到中原,还有满清数次入关,长驱直入,甚至都破了济南首府,漕运沿线也变得岌岌可危。
那些满载丝绸的漕船,要么被乱兵劫走,要么困在运河里动弹不得,十艘里倒有八艘到不了京城。
好不容易有几船丝绸侥倖运到,王家还没来得及高兴,又撞上了京城的“寒冬”。
先是官府苛捐杂税越来越重,为了凑军餉,连商户的“铺税”都翻了三倍;然后京里又不时闹起大疫,百姓们多忙著逃难,谁还有閒钱买綾罗绸缎?就连往日里大手大脚的官员勛贵,也都攥紧了钱袋子,要么剋扣货款,要么乾脆赊帐,王家的帐本上,坏帐堆得比丝绸还高。
短短两年,王家就从西巷的富裕商户,沦落到要靠变卖祖產度日的地步。伙计走了大半,铺子里的绸缎架子空了一半,只剩下些粗布麻衣撑场面。
而对门的林家,则因为掌握海运的渠道,几乎不受干扰,在贩运奢侈品之余还为京师带来了大量急缺的粮草和药品。眼看著林家凭藉海贸日渐兴盛,船队往来不绝,银钱如流水般涌入,而自家却日渐窘迫,库房积压,债主临门,甚至不时还要吃林家接济...王家人的心態彻底失衡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