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打脸德国总监
第二天,在厂区的会议室里,李建国坐在主位,刚把改革方案讲完,会议室的寂静就被打破了。
嘭!
刘大仁把巴掌排在会议桌上,豁然起身,手指几乎戳到李建国脸上。
“李建国!你个毛头小子,才吃了几斤厂里的饭啊?”
他唾沫星子横飞:“绩效考核?你这是赤裸裸的资本主义?是把我们当牛马使!”
赵厂长皱著眉头,敲了敲桌子:“老刘,注意仪態,改革是上面的精神,小李的想法,有可行性,值得討论!”
“厂长,三车间的改革是不是太急了?工人反应很大啊。”刘大仁问道。
赵厂长看向李建国:“小李,你怎么看?”
李建国不慌不忙:“刘厂长的担心有道理,所以我们在试点。如果效果不好,可以调整甚至停止。但如果因为怕阻力就不改革,厂子可能真的没有未来了。”
他展示了一份行业分析报告:“现在乡镇企业、私营企业都在崛起,他们的机制更灵活,成本更低。我们国企如果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赵厂长沉思良久,最终拍板:“改革必须进行。小李,你放手去做,我支持你。”
有了赵厂长的支持,李建国大胆推进。他组织技术培训,引入简单的质量管理体系。
同时,为了改进工艺流程,李建国带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去了德国开在龙国的机械厂参观。
崭新的厂房鋥光瓦亮,流水线非常的有序。
李建国走到核心组装区,就看到身材高大的技术总监霍夫曼等在那里。
他目光扫过这群龙国人,带著毫不掩饰的优越感说:“欢迎各位,这条生產线,代表了我们德国工业的严谨和先进,当然,是十年前的。”
他露出傲慢的笑容:“但对於目前的贵国来说,足够你们学习很多年了。”
几个同行的技术骨干脸上露出愤怒,却敢怒不敢言。
没办法,吃人最短,拿人手短,自己没有好的技术,只能引进別人的。
李建国的目光却早已落在那些轰鸣的机器上,手指在裤腿上轻轻划动,在计算著数据。
霍夫曼注意到了他的心不在焉,这让他有些不快。
他故意走到李建国面前,用生硬的中文说:“这位年轻人,怎么?对我们的技术一窍不通?还是你们龙国有更先进的技术?”
穿越在父亲身上的李默当然不懂机器的知识,但是他一点不慌,迅速掏出了怀表。
“看不起我是吧,德国佬,给你开开眼。”
李建国打开了怀表盖,周围的环境瞬间模糊。
下一秒,李默就回到了2025年,在电梯房的臥室里,他打开了笔记本电脑,用网络搜索关键词,九十年代的德国设备,型號,常见故障,技术缺陷,技术手册等。
海量的信息瞬间涌现,找到了当年老工程师回忆的帖子,详细介绍了设备的小瑕疵,这在当年属於冷门知识点,就算官方手册都没有写。
然后他又搜索了2025年更前沿的设备技术。
现代的网际网路信息非常强大,对付九十年代的技术问题,简直是杀鸡用牛刀!
李默如饥似渴的学习著这些知识,將关键点用笔记本记下来。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他感觉准备充分了。
再次掏出怀表,打开了表盖。
空间开始扭曲,
指针很快回到了霍夫曼准备提问的时间。
李建国抬起头,忽然笑了笑说:“霍夫曼先生,先进与否,取决於標准。”
霍夫曼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瞳孔微微放大,惊愕於这年轻人的见识。
李建国接著说:“贵公司这条生產线,存在十八处明显设计隱患。比如,第三工位机械臂伺服电机匹配冗余不足,长期运行导致故障率会飆升;第七工位液压缓衝系统设计缺陷,是你们三年前那次大规模召回的主因,看来並没彻底改进…”
他每说一处,霍夫曼的脸色就白一分。这些是內部数据,甚至是尚未完全公开的瑕疵!
李建国最后走到总控电脑旁:“最致命的是,整体能耗超出標准线的15%。这意味著每年你们仅在电费上,就要多付出数十万欧元,霍夫曼先生,这似乎……並不怎么严谨和先进。”
“至於更先进的技术,我们龙国当然是有的,我们的设备不是你们德国这种集中式指令传输,而是採用分布式实时控制总线,这样可以极大地降低主控负荷,单个模版的异常也不会影响整体。”
“分布式实时数据线?”
霍夫曼愣住了,这个技术在九十年代的工业领域,绝对是前沿的概念,更多存在於理论探索阶段。
这个龙国人竟然能说的如此流畅?
李建国掏出笔记本,翻到某一页,递过去。
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演算公式、结构草图和数据对比,清晰无比。
霍夫曼抢过那本子,手指颤抖地翻看,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他看看本子上那些超越当前认知的计算模型和预测数据,再看看眼前这个深不见底的年轻人,一种巨大的羞愧感涌上心头。
他感觉自己像个守著破铜烂铁还洋洋得意的土包子。
周围的德国工程师们也围拢过来,看著那本笔记,发出难以置信的惊呼。
霍夫曼的脸色涨成了猪肝色,他猛地合上笔记本,用极其恭敬的语气说:“李、李先生……您的见解,完全正確,请……请务必给我们一个机会,详细探討……”
三天后,克马格公司代表团主动拜访红星厂。
一份新的、条件极其优厚的合作协议摆上了桌面。
德方不仅將原定出售的生產线价格直接下调了30%,还破天荒地同意附赠一套尚未对外正式发布的最新一代智能控制系统,並承诺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
签完字,霍夫曼紧紧握著李建国的手,激动的说:“李先生,您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样子,希望下次见面,是在德国的总部,我们可以有更深入的合作。”
李建国笑了笑,握紧他的手:“会有机会的,总监先生。技术,没有国界。”
引入新设备之后,开始几周,由於工人不熟悉操作流程,生產效率不升反降,工人们抱怨连连。
刘副厂长暗中看笑话,等著改革失败。
但李建国没有慌乱。他知道这是转型期的阵痛。他耐心指导,调整方案,逐个解决遇到的问题。
一个月后,效果开始显现。三车间的生產效率提高了25%,次品率下降40%,奖金总额增加了35%!
当工人们拿到比平时多出不少的奖金时,质疑声渐渐消失了。
“还是真金白银最实在!”一个原本抵制最激烈的老师傅笑著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