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封赏
上一个拥有如此逆天升迁速度的,还是短短几年就从小兵升到朝廷枢密使的狄青!
因此,周世谦本来就打的是满天要价,等堂下诸臣“砍价”的心思。
果不其然,等周世谦一说完,御史中丞王奎立即站出来反对。
“臣以为不妥!李瑜年未弱冠,骤升正任指挥使,统兵数千,恐开幸进之途,助长军中躁进之风。”
“况且,祥符之危,本因龙卫军指挥使牛达开调度失当、副使袁文绍浪战所致。李瑜虽功,亦属补过救败。依臣之见,授其权发遣龙卫军左厢都指挥使,赏金三百足矣。需待其歷练二年,观其后效,方可实授!”
户部郎中晏亨附议道:“王中丞所言极是。国库近年空虚,北伐在即,不宜因单次战功而重赏逾制。”
“且武將升迁过速,易生骄矜之心,於国於己,皆非幸事。臣请按常例敘功,授其从七品宣节校尉,另赏银帛即可。”
仲明远的父亲、御史仲苗反驳道:“荒谬!阵斩偽王,乃不世之功!岂可以常理论之?若如此功而不重赏,天下將士岂不心寒?谁还愿为陛下效死?臣以为,非但应实授都指挥使,更当晋其爵位,赐以殊荣!”
文官们爭先討论著李瑜应有的赏赐。
正当文官们爭得不可开交时。
位於武官最前列的令国公却道:“陛下,李瑜之功,臣等皆以为然。然则,赏功罚过,须得合乎法度,方显朝廷纲纪。太祖太宗立下重文抑武之制,非为苛待將士,实为杜渐防微,免蹈唐季藩镇割据之覆辙。”
他的眼睛扫过枢密副使张浚,道:“李瑜年未弱冠,以一营副指挥使之微末之职,纵有奇功,若即刻超擢为一厢都指挥使,统兵数千,恐非国家之福。”
“此例一开,天下武夫皆知不必循资渐进,但求行险侥倖,博取功名,长此以往,军心浮动,將骄卒惰,何以制之?”
这话说的文官们都觉得蹊蹺了,毕竟说来说去,李瑜都应该是武官中的潜力股。
为李瑜爭取利益,也是在为武官爭取利益。
赵禎將目光投向英国公:“英国公认为如何啊?”
在朝堂上久久未曾开口的英国公见官家开口,道:“令国公此言差矣!非常之功当有非常之赏!若按部就班,寒了將士之心,將来谁还愿为陛下效死……”
令国公冷笑一声,英国公作为武勛集团的首脑,不体恤自己这个国公也就罢了。
如今竟连个小武官的升迁都要隨文官的意。
怪道英国公几个儿子都娶的文官之女——恐怕早就投了文官。
其实,张浚並没有想到英国公会帮自己派系的人说话。
他们之前並没有提前联络。
令国公不等英国公说完,淡然打断道:“李瑜之才,或可比肩狄青,然正因其年少英才,更需琢之磨之,方成大器。骤登高位,非爱之,实害之也……”
赵禎听到令国公提起狄青,心中起了几分涟漪。
对於狄青这个英勇的武將,赵禎心中其实有愧。
当年,诸臣都说要將狄青从中央外放,赵禎实际上是不同意的,认为他是个忠臣。
可他听到文彦博的一句话“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让他改了主意,將狄青外放出京。
每每想起,赵禎心里都会有愧。
如今又有一个英勇的小將横空出世。
又是同样的立了大功。
这又是一个狄青吗?
赵禎沉吟片刻,还是说道:
“李瑜之功,朕深知之。勇烈可嘉,忠勤体国,岂能轻慢?然,诸卿所言,亦不无道理。年少而居高位,確需砥礪。”
“朕意已决:李瑜擢升为权发遣龙卫军左厢都指挥使,实领本厢兵马,考绩期二年,期满若无过,即真除。”
“另,超迁其散官至五品寧远將军,授勋上骑都尉。”
“再加赐黄金二百两,白银一千两,准其殿前行走,另外,忠勤伯爵府之前被收的那处宅子,不是空出来了么,就赏给他罢!”
此话一出,眾人皆惊,就连提出这个方案的周世谦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