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平步青云
“谢渊?前些天好像听过...”
刘备驻足阶前,耳畔犹迴荡著前些日子在酒楼里听到的商贩笑谈——
“庐江谢周真乃不世出的少年英杰,白石渡口八百破四千,举火焚天。居巢城西,驍勇先登,一战復城!”
当时他只道是市井夸饰,未放在心上。
可此刻...
“...庐江谢周,庐江谢渊,莫非此人就是其中那个谢?”
刘备青衫微动,低声喃喃:“我年二十有一,尚无尺寸之功...彼何人哉,十三岁竟能领兵破贼?!”
语气里满是震惊,还有一丝藏不住的失落。
他曾在卢植门下求学两年,却始终未被正式收入门墙。归乡后,依旧是贩履织席的寒士,毫无进身之阶。
此番听闻老友公孙瓚要赴洛阳拜謁卢公,他便隨行而来,盼能再续师生之谊,谋个出路。
谁料刚至府门,便听卢植在府中议论——庐江谢氏子,年仅十三,天子已特许其自署军吏,置司马、军候以统兵,设粮曹、贼曹以理军务!
赐棨戟不必说,虽无实权,却是天子仪仗,可以见官不拜,荣耀已极。
可真正令人心惊的,是假都尉,以及那“自署军吏”四字!
汉家制度,未举孝廉者,未及弱冠者,休想踏入文官之门——那里是士族的地盘,若非血脉大过天,便是规矩大过天。
军职则不同。
只要有泼天军功,再打通好关係,在如今这贼寇四起,朝廷本就需要地方豪强帮忙维持统治的年月,一切皆可破格。
但...
十三岁拜假都尉,秩比千石,本就极其夸张,古之罕见,而若加上自署军吏。
这代表,如今这谢家少年,尚未加冠,竟已能在庐江领一千官兵,並且整个军队的將士班底都是由他自行任命搭建!
如此一来,那庐江谢郎看似没有郡守之名,亦无权介入郡中政事,可一郡军务,已经尽在其掌!
十三岁就有如此成就,而自己...
二十一岁,仍是一介白身,连一纸荐书都无。
一时之间,刘备心中五味杂陈。
公孙瓚侧头看了他一眼,忽然重重拍上他肩膀,笑道:“如今主上受制於阉宦,朝纲败坏,正是我辈挺身而出的时候。玄德你又志向高远,未来何愁无功?莫要妄自菲薄了!”
刘备眼中微光一闪,似有感动,隨即拱手道:“让伯圭兄掛怀了。”
“哈哈,区区小事,何足掛齿!”
公孙瓚大笑,一把挽住他臂膀,“走!隨我去见卢公!”
.
公孙瓚说得豪迈,可敲响府门之后,却並未立刻见到卢植,只被门房引至旁厅等候。
这也正常。
一来,刘备此时还是个布衣,而他公孙瓚虽已是辽东属国长史,但...
辽东属国长史这官职的实权不小,握有兵权,但本质也就是秩六百石的小官,不过边境地区的一军事副佐罢了。
而卢植是何等人物?
官拜侍中,乃天子近臣,可出入禁闥,参决机要,秩比二千石,清望冠於朝野。
两者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两人上门拜访,自然也在旁厅候著。
当然,最关键的是...
此时的蔡邕,见不得外人。
178年,也就是四年前,蔡邕上书批评中常侍,后来就被流放朔方。
第二年虽遇大赦,名义上自由了,可宦官哪肯罢休?暗中指使州郡罗织罪名,非要置他於死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