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製盐之法,谢渊的確是想送给乔家。

一来,这是为了报答乔家对他的鼎力托举。

之前的粮草什么就不说了,光是帮请军功这件事,就是天大的恩情。想打通中常侍这些宦官的门路,费可不是一星半点,动輒数十万钱打底,没个百万钱都见不到办事的人,乔家为此几乎掏空仓廩,伤及元气。

二来,两年后就是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之后,他有自信兵权不止庐江一地。

到时盘子大了,谢家一家也忙不过来,不如与乔家一同经营,既全姻亲之义,又扩共利之基,何乐而不为。

至於第三...

东汉极其重视宗族血缘,而姻亲即血脉,姻亲即同盟。

但凡有点家底的岳父,嫁女时不仅不收彩礼,反而倒贴——送田產、赠部曲、引荐名士、打点仕途,样样不缺。当然,女婿得势之后,也当反哺姻亲,提携岳家。

於情於利於理,他谢渊都没必要將乔家当做外人。

只不过,就好像盲目的对女人好,可能最后被反噬一样,凡事还要讲究方式方法,理性现实一些。

带乔家吃肥肉没问题,可这两年,这盐利他还得独掌——先养精兵,再固根基,方能確保大局不失控。

乔老太公不知谢渊心中盘算,但这段时日相处下来,他也看出谢渊性格看似温润內敛,实则强势无比,习惯將一切控制在手中。

本书首发101 看书网藏书多,101???????????.??????隨时读 ,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看透这一点,老太公便也明白了谢渊的打算。

他缓缓坐下,端起茶盏轻啜一口,压下心头翻涌,这才抬眼望向谢渊,声音沉而稳:“渊儿,今日起,乔家这条船,便与你绑在一处了——风浪再大,也不拆缆!”

谢渊霍然起身,长揖至地。

“渊,定不负所望!”

.

乔老太公虽然如今没了官身,乔江乔流二人也不成气候,举孝廉都找不到藉口,但乔老太公还有不少弟弟妹妹,特別是他七弟。

虽然乔老太公的七弟很早就死於贼乱,但其子乔宏,也就是周异之前在东园与乔老太公聊天时聊道的那个在洛阳当官的乔家子,却是乔老太公一手抚养长大,如今在朝廷里担任侍御史。

这官,放在中央不算大,只是秩千石,但却隶属御史台,负责“纠察百官、受理冤狱、监督选举”。

也就是说,若庐江有官员想查乔家田產、部曲,乔宏可暗中压下弹劾,也可对朝廷提出“庐江自募乡勇,安抚江东豪族以稳后方”之类的“建议”,权利不小。

这次走中常侍门路,也是乔老太公让他这侄子乔宏去弄的。

除此之外,乔老太公年轻时任丹阳郡丞时,便与当时的庐江太守做交易,也就是那种【你子女来我这“歷练”,我子女去你那“歷练”】。当时在他的安排下,大量乔氏旁支姻亲都被安插为庐江各县的功曹、主簿、贼曹等要职。

更何况...

要知道这可只是乔老太公埋下的人脉。

乔家作为地头蛇,扎根庐江三百年,传了不知道多少代,能量极其巨大。

也是因此,与乔老太爷聊过之后,还没过两天,庐江十二县,大半掌管盐铁、漕运、市集关津的吏员与豪商,便纷纷齐聚居巢。

当然,正印官员一个未至。

东汉士族,明面上视商贾为末业,不屑一顾。可实际上,盐铁专营、水路漕运、码头市集,甚至各行各业的命脉,早就被士族攥在手里。只不过,这些生意从来不会让家里当官的嫡系出面,而是交给不入仕的庶子、姻亲还有门客管家去打理。

名声要乾净,钱袋子更要鼓。

这就是士族的体面。

谢渊也没跟这些人多接触,基本都是在门前迎接打过招呼后,便把接待的事交给二哥谢平和乔雨瓷。他只是每天夜里散场之后,才会与乔雨瓷在院子里吹吹夜风,聊起白天的诸多事情。

倒不是看不起这些人,甚至是恰恰相反。

这些人乃乔家亲信,而乔家能掌控他们,一方面是乔家提拔他们的恩情,一方面就是乔家把控著他们的利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