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袞袞诸公並非不知尔等,只是...他们巴不得你们闹得越大越好。

唯有天下大乱,天子才会下詔授兵;唯有授兵於州郡,士族才能名正言顺掌军政之权!到那时,宦官可除,皇权可制,而你们...不过是他们借来焚庙的薪柴罢了!”

谢渊大喝。

黄巾起义谋划了十年不止,又声势浩大,民眾数十万,朝廷真会不知道?

不可能的。

东汉实行严密的户籍制度,百姓被编入“里”“亭”“乡”,迁徙需申报,否则视为流民或亡命徒,会被缉捕。

不说別人,就说在那寻阳,县城里什么时候来了陌生人,哪哪的望族子弟途径,他谢渊都是门清。

但为什么朝廷没动作?

因为实际控制地方的多数士大夫们,都希望太平道坐大。

如今尚处在党錮之祸的时代,士大夫被宦官压得抬不起头,三公九卿说罢就罢,连太学生都敢抓、敢杀。

在朝堂无半分实权,在地方又被三互法死死钳制,连根基都扎不稳。

长此以往,士族將不復存矣,而知道危险,焉能不自救?!

谢渊前世认真研究过这段歷史,而看三国歷史,怎么能不读南唐北王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和《魏晋南北朝史》?

这可都是被称为最权威的断代通史。

南唐北王两位史学大家也在各自的著作里点出过——“地方官员多为士族出身,对太平道初期活动多采观望,直至不可收拾。”

“党錮之祸后,士大夫被排斥於权力之外,对朝廷怀有强烈不满。黄巾之乱,客观上为他们提供了重返政坛的契机。”

是的,黄巾虽然並未击溃汉军主力,却逼得天子將兵权下放到了州郡,而统治州郡的就是士族豪强!

这还没完,黄巾起义之后,贯穿整个东汉的官宦势力,也被彻底一扫而空。

很多人受三国演义影响,以为宦官外戚都是威胁皇权的“邪恶力量”,但其实恰恰相反。

东汉名义上只有一个朝廷,实则分为內外朝。

外朝以三公九卿为主体,由士大夫主导。

內朝,则是由皇帝亲信的宦官,节制天下兵马的外戚大將军,以及皇帝本人共同组成。

虽然三者之间也互有倾轧,皇帝年幼,则外戚秉政;皇帝长大欲亲政,则倚宦官诛外戚,若皇帝早夭,则进入新的轮迴循环,若皇帝英明,则宦官外戚皆成助力。

但不管三者之间怎么斗,自和帝与党錮之祸后,士大夫们的外朝已经长期被內朝架空,政令都是绕过外朝的三公九卿直接下达。

於是一八九年,士大夫集团力劝大將军何进诛除宦官,最后何进死於宦官之手,外戚陨落。后袁绍遂率兵入宫,尽诛宦官两千余人,宦官势力被彻底拔除。

这个伎俩是不是很耳熟?

何进被宦官杀死,是因为有人泄密,被宦官提前知道,而泄密这人不是士族官员,是何太后。

黄巾起义失败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有人提前泄密,而泄密这人也不是士族官员,是张角弟子。

这还没完,宦官外戚既除,士族却未掌中枢,反引董卓入京。董卓在洛阳纵兵劫掠,废立天子,焚宫毁庙,恶名滔天。

董卓当真那么蠢?

没人知道。

但事实就是自此以后,东汉皇权赖以维繫的三柱——宦官、外戚、天子,尽数崩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