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荀彧
潁川荀氏,名动天下。
不仅仅是因为荀氏八龙,更是因为——荀氏,乃荀子之后。
虽然荀家是否真有荀子血脉,已难考证。但要紧的不是血,而是骨。
荀氏学术承荀子之思,为政行荀子之道,立身守荀子之义。
潁川荀氏如今虽无人在朝中当官,但天下士林仍尊之为清流之首、儒门砥柱。
荀子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代表性思想乃“人之性恶,其善者偽也”,坚定认为人性本恶,却又认为人性可救。
这也是荀子与韩非、商鞅最大的区別,韩非商鞅都认可人性本恶,然——他们不救。
他们救国而不救人,救王权稳固而不救人间道义。
民之性,飢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乃商君韩非眼中可驭之民情,非可教之人性。
所以他们弱民、贫民、疲民、辱民、愚民,並將一切解脱之权,一切上升之梯,归於王上,从而实现王权永固。
简单来说,就是我知道你要走路,所以打断你的腿,且担架只有皇帝家能卖。
唯荀子——
信:涂之人可以为禹。
信:枸木待矫而后直。
(请记住 读好书上 101 看书网,101????????????.??????超省心 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信:人性能被教化,社会可被重塑,道义可高於权术。
在汉末时期,也有位荀子门徒,欲以礼制束梟雄,以道义救苍生。
但此刻,在这光和五年夏,他尚不知自己在未来將背负何等重量。
十八岁,青衫素净的他,背负一卷《荀子》、半囊粟米,自潁川徒步南下——为的,是舒县周氏藏书楼中,那部荀卿亲传《礼论》孤本。
.
距离甘寧蒋钦抵达譙郡,又过了十日。
淮水汤汤,青鞋沾泥。
荀彧一步踏上南岸,身后船夫停桨抹汗:“小郎君,穿过前头林子便是舒县——可巢湖匪患近来猖獗,老汉劝你且在酒肆候半日,隨商队走,顺道也能吃口热食。”
“多谢老丈。”
荀彧回身,抬袖递过船资,轻耸书篓,望向林前酒肆,一面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上书五字——三碗不过岗。
“三碗不过岗?”
“这酒肆名字倒是得劲气派的很。不过听闻这庐江的陆大人,近日就要派军进巢湖剿匪...”
“剿匪剿匪,巢湖之匪可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不过是一群走投无路的百姓所化啊。这吃人的世道不变,匪是怎么也剿不完。”
荀彧迈步朝酒肆走去,那双曾映潁川明月、诵《荀子》清篇的书生眸子,此刻沉如淮水,再无半分离家时的少年意气。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他荀彧自幼在潁川长大,而潁川是什么地方?
士林冠冕,礼乐中枢,黄巾军百万之眾席捲天下时都不敢进潁川,寧可绕道百里。
也是因此,此番第一次入世出游,他这才发现这天下,与书中所描述,与潁川所见所闻,截然不同。
在潁川,好月圆,天下太平。
可出了潁川,便是贼寇四起,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未满十九的少年,第一次在扬州的湖风里,尝到了“理想碎在泥里”的滋味。
正午,酒肆喧腾。
荀彧登楼,唤小二,点了几样平日爱吃的蔬菜肉食,抬头却见邻桌壮汉割肉大嚼、烈酒对饮,豪气干云。
他指尖一顿,忽道:“...再添两碗烧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