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蜿蜒,林木葱鬱。
晨露未晞,打湿了布鞋。
清风步履轻快,显然常走此路。
竹观鱼默默跟隨,留意著路径转折和周围显著標记。
“山下是宣城辖下的青牛镇。”清风边走边介绍,语气算不上热络,但信息清晰,“规模不大,但南北货商偶尔经过,米粮、布匹、盐铁、药材等日常用度,镇上几家老字號倒也齐全,门中通常半月採买一次。”
“宣城……”竹观鱼心中一动,想起白小楼曾言及在此处有私宅安置他们,但当时匆忙逃亡,並未细观城镇风貌,“师兄,镇上可还太平?”
清风瞥了他一眼,似明白他所指:“比不得沪城那般龙蛇混杂,但也非世外桃源,镇公所、保安队有些势力,也有些地头蛇。”
“不过,我归真门在此地盘桓多年,与镇上乡民还算相安无事,寻常势力也会给几分薄面,你只需遵循门规,莫要主动生事即可。”
“师弟明白。”竹观鱼点头。
约莫半个时辰后,山路渐缓,前方出现镇子的轮廓。
青砖灰瓦,炊烟裊裊,隱约传来人声犬吠。
踏入青牛镇,一股混杂著泥土、牲畜、炊烟和淡淡腐朽气息的生活味儿扑面而来。
街道是压实的土路,雨天想必泥泞不堪。
两旁是高低错落的屋舍,多是平房,间或有二层小楼。
店铺幌子迎风招展,杂货铺、米行、药铺、铁匠铺、茶馆……一应俱全,虽陈旧,却充满生机。
街上行人熙攘,有挑担的货郎,赶车的农夫,穿著短打的苦力,也有身著长衫的帐房先生,偶尔还能见到一两个穿著旧式军服、斜挎著老套筒的保安队员晃过。
人们的脸上大多带著生活磨礪出的沧桑与麻木。
清风显然对这里极为熟悉,目不斜视,径直走向一家掛著“陈记杂货”幌子的店铺。
店铺门面不大,里面却颇深,货物堆得满满当当。
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纸张笔墨、锅碗瓢盆……种类繁多。
掌柜的是个戴著瓜皮帽、留著山羊鬍的乾瘦老头,正扒拉著算盘珠子。
见到清风进来,陈掌柜立刻放下算盘,脸上堆起热情却不显諂媚的笑容:“清风道长,您来了!这次需要些什么?”
清风从袖中取出一张清单,递了过去:“陈掌柜,老规矩,照单备货,盐要细盐,灯油要足秤。”
“好嘞,您放心,给归真门备的货,绝不敢以次充好!”陈掌柜接过清单,麻利地吩咐伙计去后院搬货。
趁此间隙,清风对竹观鱼低声道:“陈记是几十年的老店,价格公道,货品也还算实在,日后你若来採买,可在此处。”
“若有特殊需求,如某些药材,需去镇东头的『济生堂』分號,那里的坐堂大夫姓吴,与门中有些交情。”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101 看书网超便捷,??????????????????.??????隨时看 】
竹观鱼默默记下。
等待备货的功夫,竹观鱼目光看似隨意地扫过店铺內外,耳朵却捕捉著街面上的各种声音。
茶馆里传出说书人沙哑的嗓音,隱约听得“赵家”、“血案”、“通缉”等字眼,他心头一凛,面上却不动声色。
几个閒汉蹲在街角晒太阳,叼著菸袋,议论著镇上新来的戏班子,哪个角儿身段好,哪个婆娘跟人跑了。
货物很快备齐,米粮、盐块、灯油、火镰等,装了满满两个大竹筐。
清风付了银钱,与陈掌柜寒暄两句,便示意竹观鱼抬起其中一个竹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