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日,一个註定要写入中国电影史册的日子。

经歷了长达一个月的疯狂放映后,现象级电影《建筑学概论》终於完美下画,走完了它传奇般的上映周期。

儘管后二十天,面临著盗版资源的泛滥和市场影迷的逐渐饱和,其票房增速放缓,依旧凭藉著强大的余威,最终將总票房数字定格在了惊人的1.08亿人民幣上。

这个数字,被庄重地鐫刻在2005年年度票房排行榜的榜首位置——至少是暂列第一。

北京电影学院的一位教授在《当代电影》杂誌上撰文指出:“《建筑学概论》的成功,標誌著中国电影观眾审美水平的成熟,也预示著优质內容为王的时代即將到来。”

林木,这个名字也隨之被镀上了一层传奇的金边。他凭藉这部处女作,一跃成为內地影史第四位“亿元俱乐部”导演。

排在他前面的三位,是张一某、冯小刚和周星星。这份名单的含金量之高,让所有旁观者都倒吸一口凉气。

媒体的报导势头比起前半个月,有过之而无不及,简直陷入了最后的疯狂。

不仅娱乐版块,就连財经、文化甚至社会新闻版块都在报导这一现象。

《中国电影报》头版头条写道:“新王加冕!23岁林木躋身亿元导演俱乐部,改写中国电影权力格局!”

文章详细分析了林木的成功对行业带来的衝击,认为这將激励更多跨界人才进入电影行业。

《文艺报》则以“学院派的'意外失守'!北师大学子林木给专业导演们上了一课!”为题,引发了一场关於电影教育是否需要改革的大討论。

《新京报》的深度报导“从作家到导演:林木的'降维打击'之路!”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

文章详细梳理了林木从网络作家“顾舟”到电影导演的转型之路,认为他凭藉对內容的精准把握,实现了对传统电影製作模式的“降维打击”。

最引人注目的是《南方周末》的封面故事:“1.08亿!《建筑学概论》年度称王,爱情片天板被彻底捅破!”。

这篇报导採访了数十位行业人士,深入探討了这部电影如何打破类型片的天板,为小眾题材商业片开闢了新道路。

同时,《人物》杂誌的专访“揭秘林木:一个不爱露面、只爱写剧本的'异类'天才!”

林木这位北师大中文系毕业、非三大院校(北电、中戏、上戏)科班出来的23岁年轻人,所带来的震撼是核爆级別的。

某电影论坛上,一个“林木的出现是否意味著学院派导演时代的终结?”的帖子已经盖起了上千楼,爭论不休。

他仿佛横空出世,手握的不是导演筒,而是一支点石成金的魔法笔;让整个行业既兴奋又迷茫,纷纷开始重新审视所谓的“行业规则”和“成功路径”。

处於风暴中心的林木,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和低调。

自从上次那场喧囂的庆功宴后,记者们就再也抓不到他的踪影了。

他去了哪里?

.......

三月二十一日,上午十点许。

早春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在林木的写字檯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光带。

新剧本《丑女大翻身》的情节正进行到关键处——女主角刘娜在经歷蜕变后,第一次以惊艷造型站上录音棚,面对曾经嘲笑过她的製作人,深吸一口气,准备开嗓。

就在这时,一阵突兀的手机铃声撕裂了寧静。不是他惯用的柔和和弦,而是尖锐的原始铃音,预示著来电者的分量。

林木的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手指悬在键盘上空,思绪还停留在刘娜的歌声里。

他瞥了一眼屏幕,来电显示上的名字让那份被打断的不快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冷静的评估。

中影的掌门人,韩三平。

“林木啊,忙什么呢?现在想找你这位大忙人喝杯茶,可得提前预约嘍?”韩三平的语调轻鬆,仿佛只是老友閒谈。

林木將身体靠向椅背,目光扫过电脑屏幕上闪烁的光標,“韩总您说笑了,我哪算什么忙人,就是闭门瞎忙,写点东西。您有什么指示?”

“指示谈不上,”韩三平的笑声透过听筒传来,“有个好事。《建筑学概论》这下可是名扬四海了,我这办公室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东南亚、日韩,还有欧洲那边好几个不错的发行商,都递来橄欖枝,迫切地想聊聊海外版权的事情。肥水不流外人田,你看什么时候方便,来中影一趟,我们详细聊聊怎么处理这批『洋落儿』?也得给你这功臣匯报匯报嘛。”

“韩总太客气了。好事,那我下午就过去?”林木回应得乾脆利落,没有多余寒暄。

“好,下午三点,我泡好茶等你。”

电话掛断,房间重新陷入寂静。

林木没有立刻回到刘娜的世界,手指敲著桌面,目光投向窗外。

海外版权…这块他预料中的蛋糕,终於端到了面前。

怎么切,能切多大,下午的会面至关重要。他脑海里迅速闪过几个方案,又逐一推演,嘴角渐渐浮起一丝成竹在胸的浅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