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渡河
“鑾驾隨从眾多,既有公卿,亦有扈从,又载典籍詔书,行止迟滯,难以疾驰,而李、郭今虽败仗,多因背后受敌,待其重整战阵,则不可轻攖其锋,加之二贼行军速如急风,机动迅捷,若我等径趋陕县,不旬半月之间,必为所及,彼时若再整军备战,悔之晚矣。”
不同於眾臣认同李乐諫言的一致,刘涣尚且保持著清醒的头脑。
歷史上在经歷弘农东涧惨败后,汉献帝刘协的流亡朝廷在董承、杨奉等將领护卫下退至曹阳,而后在短暂的一场胜利后便继续出发前往陕县。
如果他听从眾臣的意见,按照史实路线,即继续东归,前往陕县,路上虽有白波军以及匈奴援军的掩护,但前者原为黄巾余部,后者匈奴骑则属於异族僱佣兵,缺乏重装备不说,其忠诚度与战术素养亦有存疑,而韩暹与董承之间又宿卫不和,防线破裂,当李傕,郭汜调整战术再攻时,王师瞬间溃不成军,遭遇毁灭性打击。
莫说是陕县,鑾驾甚至都未走出曹阳。
此战的死伤,甚至远超之前极为惨烈的弘农之战,光禄勛邓渊、廷尉宣璠、少府田芬、御史邓聘、大司农张义等官员全部战死,宫车损失大半,皇室器物尽数落入李傕,郭汜手中,御林,虎戎军等禁军只剩下不到百人。
等到那个时候,汉室最后的威严和倚仗將会损失殆尽,將军印还不如一斗米值钱,天子將会彻底沦为各诸侯之间用来號令天下的物件。
刘涣並不想同歷史上的献帝刘协一般,被一眾大臣推著奔向汉室倾颓的终点。
这………
群臣听了天子所言,一时间惊异万分,实在未想到以前总是听从商议结果的天子如今竟有自己的见解。
刘涣此言,直接揭开了此次胜仗的本质原因,即偷袭取胜,这场暂时的胜仗並不能证明王师能够抵抗李傕,郭汜的追兵。
而宫车缓慢,官员扈从眾多也会导致车架行驶缓慢,不然也不会迁都迁了半年还未迁至洛阳。
种种矛盾之下,李乐,胡才等人一时默言。
天子的话確实直接指出了问题所在,可是就单论眼下这种情形,除了出发去陕县,鑾驾还能去何方?
“陛下之言极是。”
李乐拱手一拜,出言道:“只是李、郭追兵如狼似虎,陕县虽非安处,然道里近便,可暂作守御之备。”
“若论陆行,鑾驾必不能疾於二贼之骑。”
刘涣从主座起身,对眾人投以意味深长的目光。
“不过,若易道水行,则情势迥异矣。”
水……水行?
眾人听罢,皆是一惊,李乐等人诧异不能言。
刘涣命人取来地形山川之图,以手指曹阳道:“当於此地先北渡黄河,躲过李,郭二人追击,而后再徐徐南行。”
歷史上王师在陕县大败后,鑾驾根本没有自保能力,直到最后没了办法,眾人才商议度过黄河,前往河东郡。
彼时因为事发突然,李乐只仓皇筹备数只船只,天子与公卿步行出营,到达黄河边,渡河时,士卒爭相上船,不可禁制,董承与李乐便用戈击打士卒,斩断的手指落在船上,已经多到能用手捧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