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中国苏州。

黄小芮目送著女儿小美踏入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大门,强忍了半天,才让眼泪没有夺眶而出。

就这样开始了吗?

从此以后,小美就將离开自己的视线,不再处於母亲的羽翼之下。

她能適应吗?

老师会忽略她吗?

性格內向的她,会不会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欺负?

要不要一会儿打电话去学校问问情况,如果不对劲的话,就把她接出来,带回家去,等她再长大点再说。

思来想去,她终於意识到自己实在有点可笑。

她想起不知道在哪儿听到的一句有关亲子教育的经典语录: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换句话说,承受分离焦虑的不是小美,而是她自己。

话说回来,直到现在读小学才开始去面对与孩子的分离,完全是她的问题。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今年三十二岁的黄小芮之前在一家私立幼儿园从事幼师的工作,因为事业心的缘故,一直到怀孕前一周才开始休假备孕。

生孩子之前,她还以为自己很快就会返回岗位,可没想到的是,从她在產房里看到女儿的第一眼开始,心就融化了,当即下定决心,要付出一切去陪伴孩子一起长大。

因此,在三个月產假结束之际,她主动跟丈夫王剑提出:不上班了,就在家当个优秀的全职妈妈吧。

她说到做到。

从做各种新手妈妈功课到自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再到饮食、教育、健康、社交……虽然第一次做妈妈,育儿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不愉快不顺心的事情发生,但母爱让她克服了一切,並且愈发投入认真,每天过得充实而自足。

到了小美三岁的適龄入园阶段,在考察了一圈社区周围的公私幼儿园之后,她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不上幼儿园了。

她自己教。

她的想法是,无论如何,要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包括教育。

既然在她目及范围內没有心仪的好教育,那还不如自己来教。

何况她本身就是学幼师出身的。

曾几何时,她也是怀著对幼儿教育诸多的想法和美好的愿景加入了这个行业,成了一名一线的幼师。

然而短短一两年时间,她就失望了。

应付家长,评职称,附和领导,大量的事务性工作,用既定的教育模式去规训孩子……她发现自己整天忙得要死,但没有一件事情跟教育有关。

最让她无法忍受的是,垃圾价值观的输出。

有一次,她带女儿去一家口碑不错的幼儿园去参加学前適应活动,那位自詡为“区先进教师”的女老师居高临下地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你们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

有的答狗狗,有的答小兔子,到了小美这儿,她说,我最喜欢的是狐狸。

“先进教师”顿时眉头一锁:“你怎么能喜欢狐狸呢?狐狸是坏的呀。”

在一旁观察的小芮发现女儿的表情瞬间就凝固了,因为她从一岁多开始,就整天拎著一只从宜家买的小狐狸,那可爱的毛绒玩具几乎成了她的情绪支柱。她从没想过,自己喜爱的动物居然是一个坏蛋。

活动结束后,小芮拉著女儿迅速逃离,最后用了一支草莓冰激凌和重看了一遍《疯狂动物城》的安慰剂,才让女儿明白错不在她。

无论如何,她独自承担下了小美三岁到六岁之间的教育工作。

她的教育理念很简单,就四个字:开心地玩。

她曾读过不少西方的经典教育书籍,也看过一些讲欧美发达国家教育的纪录片,绝大多数都在清晰地讲一个道理:这个阶段的孩子什么知识也不用学,只要带他们多接触大自然,做做手工,体验感受绘画或音乐等艺术形式,进行一些安全简单的运动,再保持身心健康地成长,就足够了。

当然,交朋友也很重要。

每天傍晚带女儿去小区里公共区域找小朋友玩,也是她每天要做的事情之一。

另外就是英语。

书上说了,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就是在六岁前。

而精通英语,她认为相当於是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全球化早已到来,小美以后是要成为一名世界公民的。

对此,丈夫王剑持有不同意见。

“……瘟疫、战爭、失业率、贸易战……怎么说呢,现在各个国家都在回缩,全球化已经成了一种过时的论调,我们应该……再说了,以后都用ai翻译了,学英文根本就没用……”

每次到这个时候,黄小芮几句话就给他懟回去了。

“要不我不管了,你来负责带孩子?”

“我不是这个意思……”

“那你什么意思?人家辛辛苦苦在家教娃,放弃了工作,你倒好,两手一摊,啥也不干,就知道瞎出主意。”

“我知道你辛苦,但是……”

“但是什么?你把话说清楚!”

这么一说,王剑就只好闭嘴了。

不过,他只有一个原则性的要求,就是到了义务教育阶段,小美必须得去上学,而且是上公立学校。

王剑是苏州本地郊区人。

公公早逝,作为普通职工的婆婆独自带大两个孩子,结果没想到相当成功,儿子王剑上了北大,女儿王颖上了南大,並且都读到了博士。

毕业后,王剑以高端人才的身份回到了苏州,享受政府津贴,如今在一所高校里任职,做项目带头人,收入中等偏上,妹妹则留在了南京,嫁给了一名公务员。

因此,婆婆经常掛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囡囡,加油,以后像爸爸和姑姑一样,考上北大清华。”

这句貌似祝福的话每次都是当著小芮的面说的,里面的蕴藏的压力和要求显而易见。

並且,这份压力隨著小美六岁到来的日子开始变得具体起来。

五月,市教育局公布了中小学施教区,按照居住小区,小美被分在了离家五百米的区第二实验小学。小芮调研过,这家小学以校风严谨和课间活动多著称,似乎不赖。

六月,开始在app上进行入学登记,拍证件照、上传房產以及户口信息,等待审核。

六月底,审核通过,名额保留,八月底去学校报导。

七月初,她就开始接到各种学前教育培训的电话,话说得一个一个严重和夸张,出於好奇,她和丈夫一同去听了一场针对幼升小家长的讲座。

青少年宫里,偌大的演讲厅密密麻麻坐了差不多四五百號人,台上的女人看上去来头不小,號称学前教育专家,职业装扮,衣冠楚楚,声音细声细语,温柔至极,给她留下了良好印象。

“幼升小其实用不著过分焦虑,”专家的正前方竖著一个立杆,上面放著一个智慧型手机,显然她的讲座在同步进行网络直播,“关键是做好了准备,尤其是各位家长要做好准备,比如调整心態,帮助孩子们安排好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循序渐进,一切就都水到渠成了。”

接下来,专家又就孩子可能会在入学阶段遇到的哪些问题进行了一番系统化的普及和讲演,隨后就到了提问环节。

“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趁著胡老师在场,可以踊跃举手提问。”主持人看了看,“那边的那位家长,对,就是你,工作人员请把话筒递给他。”

话筒传到了一位有些禿顶的中年那人手里。

“胡老师好,听了您今天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我想提的问题是,您觉得有必要让孩子去补课吗?”

“你家孩子几岁?”

“马上满六岁了。”

“好的,你先坐下,我知道你的问题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灵异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