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开山辟路第一战
“没问题!”
河道村的30多名青年嗓门洪亮。
“沿线各村的妇女同志们,成立后勤队!十里八乡的,搭起锅灶,保证让咱们在一线干活的兄弟爷们儿,能吃上一口热饭,喝上一口热水!”
“好嘞!”
一项项任务被清晰地分配下去,没有红头文件,没有官样文章,只有最直接、最朴素的口头命令和一声声鏗鏘有力的回答。
当太阳完全升起时,一支又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从扎佐镇出发,奔赴各个“战场”。
那场面,足以让任何一个现代工程管理者感到震撼。
没有统一的工装,人们穿著各自的旧衣服,补丁摞著补丁;
没有轰鸣的机械,只有吱吱呀呀的板车、咿咿呀呀的独轮车和人们肩上沉重的扁担;
没有专业的工具,只有祖辈传下来的铁钎、大锤、锄头和铁锹。
这是一支用最原始的装备武装起来的队伍,但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著一种前所未有的、昂扬的斗志。 k5段的山坡上,成了最先打响的战场。
这里是石笼挡墙工程的起点,也是最需要石料的地方。
五星村的青壮年们,在老王头和几个老师傅的带领下,开始向大山“要粮”。
“嘿哟!嘿哟!”
十几个汉子喊著號子,用粗大的麻绳和撬棍,合力撬动一块磨盘大的巨石。
他们的肌肉在阳光下賁张,汗水浸透了衣背,在灰尘中留下一道道黑色的印记。
“大家加把劲!一、二、三,起!”
隨著一声大吼,巨石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终於被从山体上撬了下来,沿著早已清理好的斜坡滚落下去。
张勇带著几个年轻工人,正在另一边实践蔡卫国教的“小炮眼、浅钻孔、少装药”的土法爆破。
他们没有风钻,就用大锤和钢钎,一锤一锤地凿。
“当!当!当!”
清脆的敲击声在山谷间迴响,火星四溅。
一个炮眼,往往要上大半天的时间才能凿好。
装药更是小心翼翼,蔡卫国反覆强调过,他们现在不是要炸平山头,而是要利用爆炸的衝击力把岩石震裂,方便人工开採。
“轰!”
一声沉闷的爆破声响起,並不响亮,但山体隨之剧烈一震,一片岩壁上瞬间布满了蛛网般的裂缝。
“成了!”张勇兴奋地大喊。
工人们立刻围上去,用铁钎和锤子,將那些被震松的石块一块块剥离下来。
山下,另一番景象同样热火朝天。从山上开採下来的石块,大的需要几个人合力才能抬上板车,小的则被装进一个个竹编的背篓里。
男人们赤著膊,喊著號子,推著、拉著沉重的板车,在崎嶇的山路上艰难前行。
女人们也不甘示弱,她们背著沉重的背篓,背带深深地勒进肩膀,脚步却异常坚定。
从山上到工地,不过短短几里路,却是一条用汗水和脚步丈量出来的运输线。
在镇西河畔,河道队的汉子们,一个个都成了“摸沙匠”。
他们卷著裤腿,站在齐腰深的河水里,用自製的竹扒和铁畚箕,一斗一斗地从河底往外捞沙。
河沙被堆积在岸边,沥乾水分后,再由岸上的另一队人马装上板车,运往工地。
没有传送带,没有装载机,一切都靠人力。
一辆板车,装满湿沙后重达上千斤,需要四五个人在前面拉,后面还有两三个人推,才能在泥泞的河滩上缓缓移动。
他们的號子声,和著潺潺的流水声,谱成了一曲最原始、最雄壮的劳动交响。
而在这场“工民动员”中,最动人的,是那条由沿线村庄自发组成的后勤补给线。
离工地最近的村口,几位大娘支起了几口大锅,锅里煮著热气腾腾的玉米糊糊和红薯。
旁边,几个年轻的媳妇正在切著自家地里种的青菜和咸菜疙瘩。
“娃儿们,快歇歇,过来喝口热粥!”
每到饭点,她们的吆喝声,就是工地上最动听的號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