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新起点
“蔡卫国!还有这閒工夫磨磨唧唧,桌上这份混凝土方案,还不赶紧送过去!”
一声粗獷的呵斥,裹挟著混浊的空气,猛地撞进蔡卫国嗡鸣已久的脑袋。
他费力地睁开眼皮,沉重的眼瞼仿佛粘了胶水。
映入眼帘的,不是他记忆中窗明几净、摆满图纸和电脑屏幕的现代化设计院,而是一个有些昏的棚屋。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身上,粗糙的蓝色工装,裤腿上沾著乾涸的泥点子,与他记忆中柔软洁净的实验服天壤之別。
这是哪儿?
他不应该在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部里,主持新一代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最后覆核吗?
那份关於超高强钢材与新型阻尼器结合的方案,还在他的电脑屏幕上闪烁……
“杵著等下工么,年纪轻轻就知道装傻充愣了?”
蔡卫国面前,一名不惑之年的国字脸的男人,身著同款淡蓝工服,胸前的口袋里插著铅笔。
他手里还拿著个搪瓷缸子,边说话边往地上磕了磕菸灰,眉头紧锁,眼神里充满了不耐烦。
“陈班头?”
这个称呼脱口而出时,蔡卫国自己都感到意外。
一股不属於他的记忆,如同潮水般不受控制地涌进脑海。
原来,这具身体的原主也叫蔡卫国,林城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技术员,今年刚满二十五。
母亲早年因病去世,父亲是工地上的老工程师,几年前因公殉职,只留下他和妹妹蔡蕊相依为命。
这小混帐仗著自个是“功臣后代”,拿著父亲殉职而得到的单位补偿金,在工地上懒散度日,躺平懈怠,是出了名的“油子”。
原主蔡卫国的月工资大概在五六十块钱,在当时比普通工人要高一些,也算一份体面且稳定的收入。
除了工资,国营单位的福利待遇才是真正的“铁饭碗”保障。
公费医疗、按资排队分配住房、逢年过节厂里发的米麵油、布料……最重要的是。
这份工作意味著终身制,只要不犯大错,就能干到退休,旱涝保收。
妹妹蔡蕊倒是和他反著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去了外地上大学,听说她是学医的。
而眼前这个口气听著很“领导”的男人,正是他的班长陈栋樑,出了名的铁面无私,手底下管著拌合班。
蔡卫国,前世是2025年的985建筑学硕士,建筑设计院的结构设计师。
也是建筑行业的小镇做题家,考过了建筑行业的“高富帅三证”(建筑、岩土、结构)和“屌丝三证”(一建、造价、监理)
我一985竟然魂穿到了1985。还是一个得过且过的工地技术员。
熟悉又陌生的时代……
1985年的建筑业,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
林城市面临著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需求,像林城少年宫这样的项目更是市里的重点工程。
(请记住 101 看书网解无聊,??????????????????.??????超靠谱 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蔡卫国渐渐摸清来龙去脉,眼軲轆一转,回忆著当下的处境。
这三栋楼的建设,是林城市对外展示形象、提升文化教育水平的大事,市里领导都盯著呢。
然而,受限於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施工技术水平和管理仍相对粗放,许多环节多靠老师傅的经验,而非严格的科学规范。
“陈班头,消消气,我看小蔡今天状態感觉不太好,別是热暑了。”
蔡卫国旁边一个老工人,头髮白,手里拿著个破旧的搪瓷茶缸子,看蔡卫国愣神,便主动打了个圆场。
他呷了一口茶,发出满足的“嘖”声。
陈栋樑瞥了一下蔡卫国,嘟囔著:
“热暑?工程队养著他,不是让他来这摸鱼的!”
“整个工地,还有比他清閒的?麻溜的,把那份混凝土方案给拌合站的老李送过去,急等著浇筑呢!”
蔡卫国按了按自己的人中,清醒了许多。
如今的情况,只能先强迫自己接受现实。
他没有爭辩,默默走到墙角,弯腰去抱那份方案。
朝著工地的另一头走去。不远处,混凝土拌合站老旧的搅拌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工人们用铲子往搅拌机里倾倒一袋袋水泥,用铁斗量著砂子和碎石,旁边水管哗哗地流著水。
一个工人看著平时打水用的那种大铁桶估摸著放水,搅拌机里混凝土泥浆“呼啦啦”地转动。
蔡卫国停下了脚步,目光落在工人们拌合的动作上。
他看到工人每往搅拌机里倒两包水泥,约100公斤,用扁担挑著倒进去,袋子口扎得紧实。
就配上四五斗碎石,约240-300公斤。
用的是工地常见的那种容量约60公斤的铁斗量取,和两三斗砂子,约120-180公斤,也是同样的斗。
而水管旁,一个工人正用平时打水喝的那种大铁桶,蔡卫国目测,这种桶容量约在60-70升,满满一桶又一桶地往里加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