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卫国一听张光年主编的话,就知道稳了。

他鬆了一口气,心中却懊悔起刚刚有些不冷静。

所以他为了挽回张主编的印象,立马就表態:“没错,主编你说的对,这稿子我们不是不刊发,是要缓发,慢发,优发,有条不紊的发……”

这位小祁,他真是太想进步了。

张光年闻言,也只是一笑而过。

祁卫国是编辑室的一名小组长,也是负责这稿子的二审,对这部小说很在意,也是人之常情。

“《山楂树之恋》,『无名』到底是何方神圣,能给了我们《人民文学》这么一个大惊喜?”

张光年十分期待的说。

能创作出这样一篇名作,是当代名家们才具备的水准。

一般作家是没有这样实力的。

如果真是新人,那他就是一位文学奇才啊。

在他看来,现在的《人民文学》太缺这么一篇先锋风格的稿子。

这几年正是伤痕文学在流行。

如今伤痕文学是时候要被被另外的一种文学形式替代了。

“主编,这位作者无名在信里特意留了电话號码,方便我们杂誌社联繫他。而且《山楂树之恋》的作者好像是汉东人。你看,这信封上……”

祁卫国將邮寄信件的信封,交给了张光年。

张光年扶了扶老镜的镜框,盯著信封上填写的信息,“寄件人:刘如乔”,“寄件地址:汉东省临州市盐城县拖拉机车厂家属院。”

“刘如乔?他就是作家无名?”

张光年对“刘如乔”这个名字感到无比陌生。

不光汉东,各省作家圈子里好像也都没有这么一位知名作家。

虽然张光年已经算变相的拍板决定在《人民文学》刊登《山楂树之恋》了。

可是从五十年代开始,各大杂誌社对稿子实行的都是“三审三校”。

所以,《人民文学》杂誌社內部还需要討论一下《山楂树之恋》这部小说內容里的一些细节还是否需要改?

张光年认为,这部作品的完成度已经很不错。

如果作者本人不方便来京城改稿子就算了。

虽然这部小说有很多爭议之处,但这在所难免。

就比如结局,或许在一些人看来,这个结局就太不光明了。

难道还要把小说的这个结局改掉吗?

其实张光年读懂了刘如乔写的这个故事。

还隱喻了当下的一种婚姻爱情观。

男女两人相恋之时就算多么的轰轰烈烈,可是当一人想要忘记对方时,无论对方多么痴情,想试图挽回这场爱情,现实往往是不尽人意的结果。

想想这几年的知青返城的例子,不正是这个故事合理的现实写照吗?

张光年耳闻过一些知青为了回城拋弃家庭的事情,男方拋妻弃子,女方拋夫弃女……

想来这一批人,在当初和拋弃之人也曾相爱,可这些人终究敌不过命运(现实),选择了“忘记”过去的爱情。

就如同小说里,静秋抵不过命运,她忘记了和老三的这段爱情,最后终究什么都没有想起来。

忽然张光年心中闪过了一个莫名的想法。

这位创作者不会就是因为所见所闻了知青的一些经歷才有的这部小说的灵感吧?

……

《人民文学》编辑部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