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一张图纸的震撼
分工明確,责任到人。每个人都领到了具体的任务和时间节点。
“有问题隨时找我商量,有困难大家一起解决。记住,我们不是在建临时工棚,而是在探索一种全新的建设模式!”
会议结束后,材料试验室的高敏主动留了下来。她是个三十出头的女工程师,戴著厚厚的眼镜,性格严谨细致。
“林组长,关於预製墙体的混凝土配比,我想请教几个问题。”
高敏拿出笔记本,翻到密密麻麻的试验数据。
“预製构件要求早期强度高,但高原施工水灰比又不能太大。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林胜利沉思片刻,在纸上画出几个分子结构图。
“可以考虑低標號、早强的技术路线。水泥用量適当降低,掺入粉煤灰增加密实度。再配合早强剂,既保证强度发展,又控制成本。”
高敏的眼睛亮了起来。这个思路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技术大门。
“粉煤灰在这个时代还很少应用,但原理是可行的。”林胜利继续解释,“关键是配比试验要精確,每个参数都要有理论依据。”
从这一刻起,高敏对林胜利的技术能力產生了深深的崇拜。两人的关係从普通同事,转变为技术导师与忠实执行者。
夜幕降临,攻关小组的成员们聚集在林胜利的宿舍里。
昏暗的油灯下,林胜利摊开图纸,开始给大家“上课”。
“什么是三维坐標?就是任何一个构件,都有精確的空间位置。不仅有平面的x、y坐標,还有高程z坐標。”
他用铅笔在图纸上標註著复杂的坐標系统。
“管线综合是什么概念?就是水、电、暖、通信所有管线,都要在图纸上精確定位,避免施工时打架衝突。”
技术员们听得云里雾里,但都感受到了一个全新世界的开启。这种超越时代的思维方式,让他们既兴奋又困惑。
“林组长,这些理念太超前了。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能实现吗?”年轻的小李提出疑问。
“技术是可以突破的,关键是思路要先进。”林胜利放下铅笔,“我们不能等到有了条件才去创新,而要在创新中创造条件。”
这张三维图纸,不仅仅是一份设计方案。它象徵著一种超越时代的科学思维和系统工程方法,预示著传统的、凭经验的建设模式將被更高效、更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所取代。
深夜,攻关小组的成员们陆续离开。
林胜利独自坐在油灯下,继续完善著设计方案。窗外寒风呼啸,但他的內心燃烧著创造的热情。
就在这时,何卫东的身影出现在另一间办公室里。
他正在和负责物资採购的科长钱宏秘密会面。
“钱科长,这个预製构件的事,你怎么看?”何卫东压低声音。
钱宏是个精明的中年人,眼神中透著狡黠。
“何总工放心,原材料採购这一关,我会严格把关的。质量標准、供货时间、运输方式,每个环节都要反覆论证。”
两人交换著意味深长的眼神。
“当然,我们这是为了工程质量负责。”何卫东补充了一句。
“那是自然。林组长的方案虽然新颖,但毕竟缺乏实践检验。我们有责任確保每一批材料都万无一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