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部会议室內,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那张摊开在长桌上的图纸,散发著前所未有的震撼力。

立体的建筑群错落有致,道路网络纵横交错,功能分区清晰明確。每一条线条都精准而有力,每一个標註都透著科学的理性光芒。

何卫东的眼珠瞪得滚圆,眼中倒映著图纸的影像。

他用颤抖的手指指著那些立体透视线,嘴唇微微颤动,半天说不出话来。

张振学经理俯下身,戴上老镜仔细端详。图纸上的每个细节都让他震惊不已。这不是一张简单的平面布置图,而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空间设计。

“各位同志,请看这个设计理念。”

林胜利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稳稳地钉在眾人心上。他拿起指示棒,轻点图纸上的关键部位。

“生活区置於上风向,避开施工粉尘和噪声污染。办公区居中,便於统一管理和协调。仓储区靠近进料通道,减少二次搬运。”

指示棒在图纸上划出优美的弧线,每一个功能区域都有其存在的科学依据。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充分利用山体地形的高差优势。”林胜利在图纸上標出等高线,“从上游引水建立高位水池,利用重力供水。部分物料运输也可以设计滑道系统,节省人力成本。”

会议室里传来阵阵惊嘆声。老工程师们面面相覷,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系统化的临建规划思路。

“至於建设方案,我建议採用模块化预製构件。”林胜利翻开另一页图纸,上面详细绘製了標准化的墙板、楼板和屋面构件,“工厂化生產,现场装配,大幅缩短建设工期。”

何卫东终於找到了反击的机会。他猛地站起身,指著图纸冷笑一声。

“画得漂亮!可这预製墙板谁来做?做好了怎么运上这三千米高原?小林同志,我们这是在修水坝,不是在搭积木!”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几位老技术员交换著眼神,等待林胜利的回应。

林胜利神色不变,从文件夹里抽出一份厚厚的材料。

“何总工提的问题很实际。我这里有详细的成本与工期对比分析。”

他將表格摊开,密密麻麻的数据和计算公式覆盖了整张纸。

“预製构件的前期投入確实较高,约增加15%的材料成本。但通过工期压缩,可节省人工费30%。高原作业人员减少40%,可降低后勤保障成本25%。综合计算,总成本反而节省9.6%。”

冰冷的数据胜过千言万语。何卫东的脸色从红润变成苍白,他没想到这个年轻人竟然连细帐都算得这么清楚。

“更关键的是工期优势。”林胜利继续补充,“传统砖混结构需要45天,预製装配只需要15天。在高原施工,时间就是生命,就是效益。”

张振学经理听得连连点头。他在工程管理上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深知这些数据背后的价值。

“小林同志的思路非常系统,体现了现代化的工程管理理念。”张振学拍了拍桌子,“我决定成立临建技术攻关小组,由林胜利同志担任组长,全面负责新营地的规划建设!”

掌声在会议室里响起。林胜利从一个普通技术员,瞬间成为了项目级的技术负责人。这个跨越,標誌著他开始从“出点子”向“带队伍”转变。

会后,林胜利立即召集小组成员开会。

十几个人围坐在简陋的临时办公室里,有白髮苍苍的老技术员,也有满脸兴奋的年轻人。他们的眼神中都透著信任和期待。

林胜利看著眼前这些面孔,心中涌起一股熟悉的感觉。前世第一次带团队时,也是这样的紧张和兴奋。责任,是压力,更是动力。这一次,他不仅要建好房子,更要建起一支队伍。

“各位同志,任务很重,时间很紧。”林胜利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关键词,“地质勘探、材料试验、构件设计、运输方案、施工组织。”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老王负责地质勘探,三天內完成新址的详勘报告。小李负责构件设计,配合我完成標准化图纸。老赵负责运输方案,联繫车队和吊装设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