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火车在崇山峻岭间穿行,车轮与铁轨撞击发出有节奏的“哐当哐当”声。

林胜利坐在靠窗的位置,目光透过玻璃凝视著飞速倒退的景色。

群山层叠,云雾繚绕,陌生的土地正向他迎面而来。

他从帆布行李箱中取出那份水电总局关於西南两河口工程的技术简报,厚厚的装订册在手中沉甸甸的。

封面上“机密”两个红字格外醒目,这份报告將决定他未来数年的命运。

翻开首页,两河口工程的基本参数映入眼帘。位於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拔超过三千米,年平均气温接近冰点。

地质条件之复杂、海拔之高、气候之恶劣,远非龙溪可比。这里的每一项技术指標都在挑战著人类工程学的极限。

报告中详细列出了几个世界级技术难题。超高心墙堆石坝的抗震设计,需要在烈度九度的地震带建造两百米级的大坝。

高寒地区深覆盖层的防渗处理,冻土层与软基的复合地质让传统工艺束手无策。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高边坡稳定问题,数百米高的边坡隨时可能发生滑坡。

每一个难题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林胜利眉头微皱,但眼神中没有畏惧,反而闪烁著兴奋的光芒。

这些挑战正是他所期待的战场,是验证龙溪经验、创造新辉煌的舞台。

他拿出那本陪伴了两年多的笔记本,翻到空白页开始记录。

根据两河口的技术难题,他梳理著自己的知识储备,写下初步的应对思路。

温控防裂的经验能否適用於高寒地区?光面爆破技术如何应对坚硬岩层?每一个问题都需要重新思考和创新。

笔尖在纸上飞舞,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占据了整页纸张。

他的思绪已经完全投入到新的战斗中,仿佛能看到那片雪山环绕的工地,听到机器轰鸣和工人號子声。

“同志,你也是去两河口的?”

邻座一个中年工程师主动搭话。他穿著洗得发白的中山装,眼镜片后的目光透著坚毅。

胸前佩戴著“支援三线建设”的徽章,显然也是响应国家號召的技术人员。

“是的。”林胜利合上笔记本,转过身来。

“我是水文地质专业的,叫老王。听说两河口那边条件很艰苦,但能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再苦也值得。”老王的话语朴实而真诚。

车厢里陆续有人加入交谈。有来自东北的焊工师傅,有从华东调来的机械工程师,还有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却有著共同的目標——建设祖国的水电事业。

“我家里人都不理解,好好的城市工作不干,非要跑到那荒山野岭去吃苦。”一个年轻工程师摇头苦笑。

“家人不理解是正常的。”老王拍拍他的肩膀,“但是等我们把电站建成,把光明送到千家万户,他们就会明白我们的选择是对的。”

林胜利静静听著这些对话,心中涌起一阵暖流。这个时代的人们虽然物质条件简陋,但精神世界却无比充实。

他们怀著最纯粹的理想,愿意为国家建设奉献青春和汗水。这种朴素而炽热的奉献精神,正是那个时代最珍贵的財富。

火车在一个小站短暂停靠。林胜利下车活动筋骨,顺便在站台小卖部买了一份当地报纸。返回座位后,他隨意翻阅著报纸內容。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找书就去 101 看书网,??????????????????.??????超全 】

在报纸的中缝位置,一篇豆腐块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