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最后的考验
晨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会议室长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八点整,项目部最大的会议室內座无虚席。
墙上悬掛的“科学、严谨、求实、创新”八个大字,在日光的照射下格外醒目。这场关乎龙溪水电站命运的最终验收评审会,即將拉开帷幕。
周克明坐在主席台中央,身旁是来自各个专业领域的顶尖专家。他们的面前摆放著厚厚的技术资料,每个人的神情都异常专注。
林胜利走上匯报席,手中握著那份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技术总结报告》。面对这些中国水电界最权威的“大脑”,他的內心没有丝毫波澜。
两年来的磨礪,让他从青涩的大学生蜕变为沉稳的工程师。这一刻,他代表的不仅是自己,更是整个龙溪团队的努力成果。
“各位专家,上午好。”林胜利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我是龙溪水电站助理工程师林胜利,下面向各位匯报工程技术总结。”
会议室內顿时安静下来,连窗外的鸟鸣声都显得格外清晰。专家们的目光齐刷刷投向讲台,等待著这场关键的匯报。
“龙溪水电站建设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防裂问题。”林胜利打开第一页资料。“这是一个世界级的技术难题。”
他没有急於展示解决方案,而是先分析问题的本质。从混凝土水化热的產生机理,到温度应力的分布规律,每一个理论要点都讲解得透彻清晰。
“传统的温控方法主要依靠预埋冷却水管,但在高寒地区,这种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林胜利指著投影仪上的示意图。“我们必须寻找更適合的技术路径。”
台下的专家们开始交头接耳。他们没想到这个年轻的工程师,能將复杂的理论问题阐述得如此深入浅出。
“经过反覆试验和理论分析,我们提出了'精细化温控'的新理念。”林胜利翻到下一页。“核心是通过优化配合比、控制浇筑工艺、建立监测体系三个环节的协同配合。”
他详细介绍了粉煤灰掺量的確定过程,从最初的理论计算到现场试验验证,每一个数据都有充分的依据。
“我们將大坝分为127个温控分区,每个分区制定独立的温控方案。”林胜利展示著密密麻麻的分区图。“这样可以確保每一方混凝土都得到精確控制。”
周克明轻轻点头,眼中流露出认可的神色。这种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即使在国外先进工程中也不多见。
接下来,林胜利重点讲解了“风险预控”体系的建立过程。从危险源识別到应急预案制定,从日常监测到定期评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闭环。
“我们建立了'大坝健康日报'制度,每天对大坝的各项指標进行监测分析。”林胜利拿出一叠厚厚的报表。“两年来从未间断,累计监测数据超过十万个。”
台下传来轻微的惊嘆声。如此庞大的数据量,在那个年代堪称奇蹟。
“通过这些'土办法',我们实现了超越时代水平的质量控制。”林胜利的语气充满自信。“大坝各项指標均优於设计要求,部分指標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他展示了混凝土试件的强度曲线图,每一条曲线都平稳上升,没有任何异常波动。抗渗试验的结果更是令人震撼,渗透係数比设计值低了整整一个数量级。
四十分钟的匯报结束,会议室內响起热烈的掌声。林胜利回到座位,等待著专家们的提问。
“现在进入提问环节。”周克明推了推眼镜。“哪位专家有问题?”
一位结构专家首先发问:“关於混凝土的长期耐久性,你们做了哪些预测分析?”
林胜利起身回答:“我们建立了基於arrhenius方程的耐久性预测模型,结合现场长期监测数据,预计大坝的设计使用寿命可以达到120年以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