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意外的「礼物」
林胜利一愣,这个形容很生动。
方致远继续观察其他试验品。“这个像稀释的顏料,虽然流动,但失去了应有的厚重感。
而这个…”他指著另一盆,“像流动的青铜,厚重而均匀,有种金属的质感。”
林胜利听到这个比喻,心中突然有了灵感。流动的青铜!这正是他要找的状態。
“你觉得什么样的流动状態最理想?”林胜利急切地问。
方致远沉思片刻,用手在空中比划著名。“应该像优质的油画顏料,既有良好的流动性,又保持均匀的质地。流动时不拖泥带水,停止后能保持形状。”
这个独特的艺术视角让林胜利豁然开朗。
他立刻调整配比思路,不再单纯从技术角度考虑,而是结合方致远的“感性”描述来寻找平衡点。
“再试一个配比。”林胜利重新计算著材料用量。“减少用水量,增加粉煤灰掺量,同时加入適量的增塑剂。”
新的混凝土浆体搅拌完成后,林胜利小心地进行流动性试验。
浆体在模具中缓缓流动,既不过於粘稠,也没有出现离析现象。
“就是这种感觉!”方致远兴奋地指著浆体。“像融化的蜂蜡,流动中带著韧性,均匀而有质感。”
林胜利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这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理想状態!
要是没方致远,林胜利觉得自己还得在试验室里熬上几个星期。
可现在,他看著手里这份近乎完美的配比数据,感觉就像是抄了近道,几天就跑完了全程。
“小方,你简直是我的福星!”林胜利拍著方致远的肩膀。“你的艺术眼光给了我全新的思路。”
方致远脸红了,挠挠头。“我只是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没想到能帮上忙。”
从那天起,林胜利的试验记录本旁边,总会多几张方致远的速写。
上面画的不是人,而是各种形態的混凝土浆体,旁边还用画家的语言標註著:“稠了,像没化开的油彩”,“这个好,有韧劲”。
“这个配比的浆体有点像稀释过的丙烯顏料。”方致远观察著最新的试验品。“流动性很好,但缺乏饱满度。”
林胜利根据这个描述调整配方,增加了胶凝材料的用量。
新的配比果然更加理想。
“现在像什么?”林胜利期待地问。
“像上好的墨汁。”方致远眼中闪著兴奋的光芒。“浓而不腻,流而不散,正好!”
试验室里的气氛变得轻鬆而充满创造力。
一个严谨的工程师和一个感性的艺术家,用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在交流,却意外地產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经过一周的反覆试验和调整,自密实混凝土的配比终於確定。
浆体具备了理想的流动性和稳定性,能够在不需要振捣的情况下完全填充复杂的空间。
“我们成功了!”林胜利看著最终的试验品,心中满怀成就感。
方致远也兴奋不已。“没想到艺术和技术能这样结合,太神奇了!”
王成林听说了这个消息,专程赶到试验室查看。当他看到浆体的流动效果时,不禁嘖嘖称奇。
“胜利,你又给我们带来惊喜了。”王成林满意地点头。“这种混凝土如果能成功应用,將是我们的又一项技术突破。”
“王总工,这次的成功离不开小方的帮助。”林胜利诚恳地介绍著方致远。“他的艺术直觉给了我很大启发。”
王成林好奇地看著这个瘦弱的年轻人。“画家帮助工程师搞技术研发?这倒是个新鲜事。”
“艺术和科学本来就是相通的。”方致远羞涩地笑著。“我只是用我的方式来感受材料的变化。”
消息很快传遍整个项目部。
工人们都对这个“神奇”的画家刮目相看。严桂芳更是把方致远当成了宣传科的镇科之宝。
“小方,你要给我们画一幅关於技术创新的宣传画。”严桂芳兴奋地布置任务。“就以你和林工合作研发新技术为主题。”
夜深了,试验室里的灯还亮著。林胜利和方致远並肩坐在桌前,一个整理著技术数据,一个画著工地的夜景。
“林工,认识您是我最大的收穫。”方致远突然开口。
“您让我明白了技术的魅力,也让我找到了艺术的新方向。”
林胜利放下手中的笔,看著这个纯真的年轻人。“我也要谢谢你。你的艺术眼光让我看到了技术的另一面。”
窗外,夜色中的工地依然灯火通明。
两个来自不同领域的年轻人,在这个简陋的试验室里,完成了一次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自密实混凝土的成功研发,不仅解决了蜗壳二次浇筑的技术难题,更为龙溪水电站增添了新的技术亮点。
而这一切,都源於一个飢饿画家的意外到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