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下旬的龙溪项目部,运输车队的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寧静。

二十多辆大型平板车排成长龙,缓缓驶向厂房。

车载的钢板在阳光下闪著冷峻的光泽,每一块都有房门那般巨大。

林胜利站在卸货区,手中紧握著压力钢管的技术规范。这些钢板將组装成整个电站的生命线,容不得半点马虎。

“胜利,这些钢板的厚度都在40毫米以上。”李强推推眼镜,翻看著材质证明书。“按照设计要求,焊接质量必须达到x射线探伤一级標准。”

孙队长擦拭著额头的汗珠,目光扫过那些庞然大物。经过焊接比武的洗礼,他对这项工作既兴奋又紧张。

“王师傅,咱们的焊接突击队准备好了吗?”林胜利转向刚刚赶到的王铁军。

王铁军点点头,脸上写满坚定。“十八名焊工全部到位,设备检查完毕。这次咱们要让全国的同行们看看,什么叫龙溪標准。”

第一道工序是钢板卷制。巨大的卷板机发出低沉的轰鸣声,厚重的钢板在液压缸的推动下缓缓弯曲。

金属被强行弯折,发出刺耳的咯吱声,在巨大的厂房里激起一连串迴响,听著让人牙酸。

孙队长站在操作台前,双手稳稳握住控制手柄。几十年的经验让他能够精確控制钢板的弯曲弧度,误差不超过一毫米。

“压力再加两个大气压。”他衝著助手挥挥手。“这个弧度还差一点。”

钢板逐渐捲成完美的圆筒形状。当最后一块钢板完成卷制时,十二节直径四米的钢管筒体整齐排列在厂房內,场面蔚为壮观。

焊接工作隨即展开。王铁军亲自担任质量监督,每一道焊缝都要经过他的严格检查。

“预热温度必须达到150度。”王铁军手持测温枪,在钢板表面逐点检测。“温度不够的地方继续加热,绝不能急於求成。”

焊工们点燃气割炬,蓝色的火焰舔舐著钢铁表面。整个厂房瀰漫著金属受热的独特气味,空气中跳跃著微小的火。

林胜利在现场来回走动,时而停下用手指蹭一下焊缝的边缘,时而弯腰凑近了看钢板的预热顏色。

他深知压力钢管的重要性,任何微小的缺陷都可能在高压水流衝击下成为致命隱患。

“这条纵缝的根部还需要再清理一下。”他指著一处焊接准备区。“氧化皮没有完全清除,会影响熔合质量。”

年轻的焊工立即拿起角磨机,火四溅中將焊接区域打磨得光亮如镜。

电弧点燃的瞬间,刺眼的白光充满了整个作业区。焊条在高温下融化,形成完美的熔池。

焊工们戴著厚重的防护面罩,只能通过护目镜观察熔池的变化。

“听声音,听电弧的声音。”孙队长在一旁指导著年轻焊工。“稳定的电流会发出均匀的嗤嗤声,如果声音断断续续,就说明电弧不稳定。”

第一条环缝焊接完成后,质检员立即进行外观检查。焊缝表面光滑饱满,没有任何气孔或夹渣现象。

“送去做射线探伤。”林胜利挥挥手。“百分之百探伤,一个缺陷都不能放过。”

x射线探伤室內,技术员將胶片贴在焊缝位置,然后启动射线装置。高能射线穿透钢铁,將內部的任何缺陷都清晰地记录在胶片上。

两小时后,探伤结果出来了。所有焊缝的內部质量都达到了一级標准,甚至超出了设计要求。

王铁军拿著探伤片对著灯光仔细观察,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这质量,放在全国任何一个项目都是顶尖水平。”

隨著一节节钢管的製作完成,安装工作也同步展开。

林胜利提出了“假组装”的创新理念,每一节钢管在最终安装前都要进行预组装检验。

“这不是多此一举。”他对质疑的声音耐心解释。“高空作业时如果发现尺寸不匹配,修改的代价將是巨大的。”

假组装区域內,工人们用临时支架將相邻的两节钢管精確对接。

测量结果显示,所有接口的同轴度误差都控制在0.5毫米以內。

最大的挑战出现在斜井安装段。这段压力钢管需要沿著45度的斜坡深入山体,总长度超过200米。

巨大的钢管在狭窄的井道內完成安装,难度可想而知。

林胜利站在斜井口,凝视著深邃的井道。

他没急著开口,只是掏出笔记本,在上面迅速画著草图,一个简陋但思路清晰的轨道台车雏形很快出现在纸上。

“我们需要设计一套专用的安装系统。”他转身面对技术组。“传统的吊装方法在这里行不通。”

连续三天三夜,林胜利几乎没有离开过设计室。

他查阅了大量的国外资料,结合自己前世的经验,最终设计出了一套“轨道滑移+千斤顶微调”的安装系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