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难耐的午后,几辆黑色轿车在龙溪项目部的大院里扬起阵阵尘土。

兄弟单位的“参观团”在他们的总工带领下,缓缓走向厂房。

这位总工名叫赵明德,五十多岁,戴著金丝眼镜,穿著笔挺的中山装,举手投足间透著一股学院派的傲气。

“听说你们搞了个大动作?”赵明德推了推眼镜,语气中带著明显的质疑。

钱处长跟在后面,额头上汗珠滚滚,心情复杂得难以言喻。他原本指望著看到龙溪项目部的窘迫,却没想到会遇到这样的场面。

厂房大门缓缓打开,隨著铁门被工人费力地推开,一个钢铁造物的庞大阴影笼罩了所有人,原本嘈杂的议论声戛然而止。

这个钢铁巨兽高达二十多米,主梁横跨整个厂房,虽然外表略显粗糙,但雄伟异常,散发著一种原始而强悍的力量感。

“这就是你们的杰作?”赵明德瞪大眼睛,脸上写满了不敢置信。

参观团的其他专家也纷纷围拢过来,有人窃窃私语,有人摇头嘆息。他们原本以为会看到一个简陋的铁架子,却没想到眼前这个庞然大物竟然如此规模庞大。

林胜利站在龙门吊旁边,神色平静,双手背在身后。老孙、孙队长、老刘等工人们则聚集在不远处,眼神中透著紧张和期待。

赵明德围著龙门吊转了几圈,时而俯身观察焊缝,时而仰头审视结构。他的眉头越皱越紧,眼神也变得越来越挑剔。

“这个连接点的设计有问题。”赵明德指著主梁与立柱的连接处,声音中带著明显的质疑,“按照传统的力学模型,这种结构承受不了如此大的载荷。”

“还有这条焊缝,厚度不够均匀。”另一位专家也凑过来,用手敲击著钢樑,“这样的工艺水平,怎么能保证安全?”

现场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龙溪的工人们脸上都露出了愤慨的表情。老刘紧握双拳,胸膛剧烈起伏,显然被这种质疑激怒了。

林胜利却依然保持著平静,他走到办公桌前,拿出一叠厚厚的计算书和设计图纸。

“赵总工,您说得对,传统的连接方式確实承受不了这么大的载荷。”

林胜利摊开图纸,手指在上面轻点,“但我们採用的是改进型的桁架结构,通过增加斜撑和加强筋,將载荷分散到整个结构体系中。”

他翻开计算书的第一页,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公式和数据。

“从剪应力分析来看,这个连接点的最大应力值是180兆帕,而我们使用的q345钢材的屈服强度是345兆帕,安全係数达到1.9。”

赵明德接过计算书,仔细阅读著每一个公式。他的表情从最初的不屑,逐渐变为专注,眉头也渐渐舒展开来。

“再看扭矩分析。”林胜利继续解释,“主梁在偏载情况下的最大扭矩是2800千牛米,

我们的抗扭截面模量是15000立方厘米,扭转应力只有187兆帕,完全在安全范围內。”

旁边的专家们也纷纷凑过来,爭相查看计算书。

这些密密麻麻的数据和严谨的分析过程,让他们逐渐认识到,眼前这个年轻人绝不是在胡乱拼凑。

“至於焊缝质量,我们採用了分层分段焊接工艺。”林胜利指著焊缝剖面图,“每一层的厚度都严格控制在3-4毫米,层间温度不超过150度,这样可以有效控制焊接应力和变形。”

老刘忍不住插话:“我们的焊缝都经过了探伤检测,合格率百分之百!”

赵明德的手指在计算书最后一页摩挲了许久,才抬起头,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他看著林胜利,眼神复杂,像是第一次认识这个年轻人。

“理论计算確实很完善。”赵明德推了推眼镜,声音有些沙哑,“但理论归理论,实际性能还得看载荷试验的结果。”

林胜利点头微笑:“赵总工说得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標准。”

他转身面向眾人,声音洪亮而坚定:“现在开始载荷试验!”

厂房外早已准备好了几块巨大的混凝土预製块,每块重达100吨。试验计划是吊装3.5块,总重量350吨,相当於设计起吊重量的125%。

工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將预製块用钢丝绳捆绑成一个整体。钢缆粗如手臂,在阳光下闪著银光。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不仅仅是一次设备测试,更是龙溪项目部技术实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成功了,就证明他们確实具备了创造奇蹟的能力;失败了,不仅前功尽弃,还会成为整个行业的笑柄。

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飘来一片厚重的云朵,遮住了烈日。厂房內的光线瞬间暗了下来,巨大的龙门吊在阴影中显得更加威武雄壮,仿佛一头从沉睡中甦醒的巨兽,正准备抬起它的猎物。

所有围观者都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现场安静得只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和自己心臟剧烈的跳动声。

“准备完毕!”孙队长举起右手,大声匯报。

林胜利走到控制台前,手指悬在启动按钮上方。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最后定格在那台凝聚了所有人心血的龙门吊上。

“开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